|最“穷”富豪田家炳,身家百亿却租房,贱卖上亿豪宅建300所学校( 二 )


于是 , 自认赚足财富的他 , 在1982年创办了公益组织“田家炳基金会” , 开始了退休后的“散财之路” 。

其实 , 田家炳做慈善并非从1982年开始的 。 早在六十及七十年代 , 田家炳便曾出任东华三院、博爱医院等多间慈善机构要职 , 推动社会福利工作 。
成立了田家炳基金会后 , 田家炳坚持“留财予子孙不如积德予后代”的原则 , 专门捐办教育、医疗、交通、文娱等公益事业 。
先后资助了全国93所大学、166所中学、44所小学、专业学校和幼儿园20所 , 以及1800多所农村学校图书馆 。

田家炳认为 , 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 更能改变国家的命运 。
新中国成立后的那几十年 , 百废待兴 , 我们国家跟世界强国之间有太多的差距要赶超 , 有太多的事业要抓紧建设 。
而这一切都需要人才 , 自己的个人财富再多也是有限的 , 唯有把这些财富都铺在教育上 , 才能在祖国的土壤上 , 撒上希望的种子 , 让孩子们一代代的成长起来 , 为国家建设做贡献 。
为此 , 他把慈善当成了第二事业奋斗 , 倾注毕生的财富和精力也要推动国家教育事业的前行 。

为了更好地做慈善 , 田家炳把工厂交给了子女去管理 , 同时也要求工厂每年要捐出利润的10% , 用于慈善事业 。
而田氏家族在香港的厂房、写字楼的租金收益更是拿出8成捐给基金会 , 只保留2成用于日常维护运作 。
据田家炳的子女说 , 他们在香港的租金收益每年大约1亿元港币 , 老爷子坚持要捐出去 , 给孩子们建更多的学校 。

对于田家炳来说 , 慈善就是他的信仰 。 他曾说:“人生的最大价值在于无私奉献;能把自己的财富资助公益事业 , 广大民众受惠 , 自己精神上也可获得无法形容的安慰和享受 。
我们不妨将慈善公益看作是自己恒久而辉煌的事业 。 ”
卖豪宅建学校 , 践行慈善承诺即便是遇到了香港金融危机 , 田家的商业遭受了重创 , 田家炳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慈善承诺 。

1997年香港的金融危机席卷了整个东南亚地区 , 田家炳的产业也难以幸免 , 变得入不敷出 。
这种时期 , 就算先顾及自家安危 , 暂停基金会事务都是能被理解的 。
但是 , 在田家炳得知 , 基金会原定捐赠学校的计划早就对接好后 , 他决然卖掉了自己居住37年的花园洋房 , 也要完成原定的建校计划 。
要知道 , 田家炳售卖的这栋洋房原本价值上亿 , 但当时着急出售用钱 , 就只卖出了5600万港元 。

房子卖掉后 , 田家炳拿出500万兑现基金会之前的建校承诺 , 剩余资金也没用在自己身上 , 而是在内地又新建了几十所学校 。
在早年的一段采访中 , 他回忆道“当时经济很糟糕 , 但我承诺给组织捐款 , 他们也已经制定了计划 。 所以他决定卖掉房子 。
一方面 , 我认为住在这么大的房子里是浪费钱 。 另一方面 , 卖的钱可以资助20多所中学 。 我认为这样更有价值 , 更有意义 。 ”
事实上 , 田家炳也确实像他采访中说的那样 , 是一个不在乎个人享受的人 。 生活中的田家炳就像个“苦行僧” 。

即便曾经身价上亿时 , 他也践行节俭的生活作风 , 一双鞋穿了十年 , 一套西装穿了40年 , 就连过80大寿这么重要的日子 , 他也没有摆酒席 。
也可能是前半生的经历太坎坷 , 田家炳更加懂得生活的不易 , 更懂得国强才能民富的道理 。
他办教育不像别的富商那样 , 只是拿出一部分财富成立慈善基金 , 而是几乎散尽了自己的家产在做慈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