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的马邑之围为什么会徒劳无功失败的原因在哪里

纵观西汉时期汉朝与匈奴的关系,“马邑之谋”或者“马邑之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虽然汉朝30万大军企图诱歼匈奴的计划扑了一个空,但是,整个事件的意义非同一般,对随后汉朝的对匈奴作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要回答好整个问题,除了弄清楚整个事件的具体过程之外,应该好好思索几个问题,例如汉武帝的战略意图是什么,为什么选在马邑,具体是怎么决策的,以及对今天的我们有哪些启发?

汉武帝时的马邑之围为什么会徒劳无功失败的原因在哪里


第一个问题:汉朝的战略意图是什么?
年轻的汉武帝初登帝位,自小耳濡目染大汉朝忍受的屈辱,再也不愿意卑躬屈膝的受匈奴人的摆布,所以开战是早有想法的 。但是,要打垮强大的匈奴,汉武帝并没有认识到任务的艰巨性,显然也没有做持久战的打算 。年轻的他,心中日夜盘算着怎么能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超过他的父辈,最好能“毕其功于一役”那种的大动静,一劳永逸,彪炳千古 。
非常简单,马邑之谋的战略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诱歼匈奴主力,一次性的打垮匈奴 。而汉廷不惜动用当时所能调集的最高兵力数——三十万来投入伏击,也证明汉武帝想来一个以一役之功制服匈奴的决定性战役 。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埋伏圈要设在马邑?
马邑这个圈套,竟然一下子吸引了匈奴的军臣单于亲自率领10万骑兵前来 。可见汉廷的战略布局是非常成功的,险些得手 。
【汉武帝时的马邑之围为什么会徒劳无功失败的原因在哪里】问题的两个关键点:一是单于亲自带队,二是来了10万骑兵大军 。
汉武帝时的马邑之围为什么会徒劳无功失败的原因在哪里


说说马邑 。马邑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西南端,是秦汉时期北部长城沿线的一个县,即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 。
《马邑县志》记载“秦始皇并天下,分三十六郡,始置县,属雁门郡 。”《资治通鉴》记载“始皇三十二年,遣将军蒙恬北伐句奴,始建城,旋筑旋崩,忽有马驰走其旁,周旋反复,父老异之,依马迹筑之,立就,遂名曰马邑 。三十六年分雁门郡,置马邑县” 。
伏击圈设在马邑的第一个因素——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秦汉时期的马邑是北边防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是秦汉对匈奴战争的前哨,是匈奴南下掳掠的重要进攻目标,也是汉人反击围剿的主要防守对象,具有极高的军事战略价值 。马邑的自然环境优越,具有完备的防御体系,是兵家必争之地 。据唐朝《元和郡县图志》记载,马邑“遥控长城,外连大漠,背居延而面燕京,右偏关而左雁门,南峙宁武,居三关之中 。襟山带水,四塞为固,古墩野戍,回环盘护,固西北一大扼塞也” 。
在著名的“白登之围”中,汉高祖刘邦击的路线是自太原道雁门入马邑而至平城的 。“白登之围”虽然发生在平城白登山,但起因是韩王信以马邑降匈奴,并与匈奴合谋太原 。所以,刘邦之所以要率大军亲征,一方面当时兵临晋阳,长安危急,形势确实紧张,另一方面也说明马邑于全局的重要性,一旦失去,长城以内的第二道防线破败一环,入侵山西乃至关中的门户洞开 。
伏击圈设在马邑的第二个因素——财物比较多
秦汉时期的马邑,地广人稀,交通便利,农业发展虽不比中原但尚且可以,作物种类也非单一畜牧业繁荣,以养马为最,而且手工业水平较高,汉朝与匈奴边境互市让马邑的商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
汉武帝时的马邑之围为什么会徒劳无功失败的原因在哪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