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鸿基|港资房企逆势北上( 二 )
一二线城市的商业广场、国金中心等商业及写字楼物业市场和地标性建筑,港资占据头筹。
以李嘉诚为例,在大陆的业务除了房地产,还有屈臣氏、天然气等业务,介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李兆基旗下港华燃气在内地25个省份获得212个项目。
港资地产商资产迅速膨胀。
1996年到2014年,长江实业净资产从709亿港元飙升至4060亿港元,增速5.7倍。同期,新鸿基、新世界发展以及恒基地产净资产增速分别为4.95倍、5.72倍和5.82倍。这一时期的香港GDP增长不到2倍。
北上淘金的港资地产商越来越多,路劲基建、九龙仓、瑞安房地产等纷纷在内地落子。
内地市场蓬勃发展,坚定了港资房企的投资信心。
1990年,郭得胜去世之前,曾强调了除内地投资之外,新鸿基不会考虑将资金调往海外。
经过内地房地产市场加持,香港四大家族财富剧增。1997年,四大家族财富合计440亿美元,折合3600亿元人民币以上。彼时,中国第一大省广东的年财政收入才500亿元。
当年,在福布斯全球富豪榜单上,李嘉诚、郑裕彤位列第15名、24位,李兆基、郭炳湘(郭得胜之子)家族位列前十。而内地首富刘永行,在这份榜单上只排在第249位。后来荣登首富之位的马云、许家印、王健林等,这时才开始创业。
1998年、2008年两次经济危机之后,四大家族依然活跃在财富榜单上。2018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单公布,李嘉诚、李兆基分列第23位、24位,财富分别为349亿美元和303亿美元。
撤退和优化
随着多年政策红利的释放,内地房企逐渐崛起,他们快速扩张,对港资房企形成追逐之势。
港资房企偏爱的囤地慢开发模式不再吃香。路劲基建收购顺驰次年,公司在行业排名第17位,之后年年下降。公司创始人单伟豹曾对外表示,如果再不改变经营方式,就站不住脚跟了。
就拿地来说,港资房企不仅注重资金安全边际,更在意高利润率,往往是先囤地再慢开发;内地房企拿地则是为了做大规模,哪怕项目不赚钱也要拿下。在狼性法则主导的内地市场里,港资房企愈发感受到了压力。
2013年,李嘉诚将旗下广州西城都荟项目和上海东方汇经中心出售套现121亿元,此后开启了卖卖卖模式。
长江实业曾披露,截至2019年,公司在内地连同香港出售约20宗资产,累计套现超过1700亿元,同时,李嘉诚转身欧洲,购买能源、基建等项目,甚至430亿港元买下英国最大酒吧Greene King。
这让李嘉诚旋即陷入“别让离李嘉诚跑了”的舆论风暴之中。
长江实业曾在2019年一份声明中称内地仍有大量投资业务,包括3700家屈臣氏门店、56个地产项目以及投资400亿元的荔湾天然气项目等,并未马上平息舆论。
李嘉诚带了一个不好的头。新世界发展、新鸿基、恒基地产、瑞安房地产以及刘銮雄的华人置业等纷纷效仿,陆续出售旗下房地产项目。
2015年12月,新世界发展将北京、上海等9个项目以339亿元对价打包出售给中国恒大,这9个项目总建筑面积超过1200万平方米,几乎是当时新世界发展的一半土储。
新世界发展董事局主席郑家纯曾对外解释,项目出售主要为了优化内地资产。而外界的理解,则是港资房企在集体避险。
伴随着出售资产,港资房企在内地的销售额和土地储备进一步减少。
以新世界发展为列,2016财年-2021财年(截至2020年12月),公司内地市场销售额从229亿元降至112亿元,土地储备从1100万平方米降至614万平方米。若参考第三方销售榜单,公司2020年销售额位列百名之外。
不过,它们并未彻底退出内地市场。就算是出售资产最狠的长江实业,截至2021年上半年,在内地土地储备仍有7000万平方尺(约777.78万平方米),占公司总土地储备的8成以上。
推荐阅读
- 限购|哈市125家房企将列入重点监管范围,详细名单→
- 物业管理|瞄准高估值,2000亿房企将分拆物业赴港上市!物管行业遇冷,这一"新物种"能否打破寒冬?
- 路劲|「房企快报」中国金茂拟以金茂服务股份派发特别股息
- 身份证|房企忍痛割爱,物业管理真的是门好生意吗?
- 呼和浩特|呼市本土房企崛起 购房者选择权扩大?
- 乌鲁木齐|“数”说2021乌鲁木齐楼市:乌鲁木齐“百亿”房企梦想破灭
- 思维方式|打印纸都要双面用,房企真的“半死不活”了?
- 中建信和地产有限公司|2021年四季度,中建信和、新城控股、五矿二十三冶等房企被投诉
- 房企|冯俊:房企转型发展的三个原则与五项任务
- 票据|「房企快报」中国中铁2021年房地产业务签约额580.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