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如何培养浩然之气呢,谈谈现在如何培养浩然之气( 四 )


到了那个时候,对于万事万物背后的大道规律就会自然明了,任何事情都能解决的特别好,任何人都能相处的特别好,所谓“真常应物” 。那个时候,就是初步踏入了“圣贤”的门槛,可以干事业造福天下众生了 。在儒家,叫做“修齐治平”,在道家叫做“修成人仙”,在佛家谓之“初果阿罗汉” 。历史上的无数英雄豪杰无不从此路自卑而高 。
像张良,得到黄石公的点化,回家潜修密炼而有成果,遂有一助刘邦而创立汉室 。如诸葛亮,得师父真传后隐居潜修,成功之后助刘备逐鹿三国 。再如董仲舒、东方朔、魏征、邵雍这些名垂青史的大儒真儒,皆此一圣路 。所以张三丰祖师这样评论:人能修正身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圣经曰:『安而后能虑』,富哉言乎!吾尝论之矣 。
有如子房公之安居下邳,而后能用汉报韩;诸葛君之安卧南阳,而后能辅蜀伐魏;李邺侯之赡养衡山,而后能兴唐灭虏;他若葛稚川之令勾漏、赵清源之刺嘉州、许真君之治旌阳,是皆道成住世,出仕安民者,彼其心不皆有君父仁义之心哉!——《张三丰全书》集气生义,看似简单,但却又是最难的 。因为做好人容易,时时刻刻做好人难 。时时刻刻做好人容易,心里没有不好的想法难 。
而人身中之阳气,就因为人的一念、一言、一行,而积累或泄漏 。即佛家所谓的“身语意”,修行从此修,泄露也从这三处泄露 。因此孔子孟子曾子子思作《论语》《孟子》《中庸》《大学》,目的就是为了把人塑造成纯全君子,真的经过了多年的学而时习之,不断的总结反思修行,最后达到“念念皆善”,变成纯全君子了,那么无论健康和智慧,还是治国平天下,都解决了 。
所以孔子说“从心所欲,而不逾矩”,那是心里一切想法都是善意,因此善合天道,则理所当然不违反规律 。集气生义,则是从反过来说 。当一个人肾气、阳气越来越充盈,那么会反过来促进开智慧 。志一动气,气一动志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 “既曰:‘志至焉,气次焉 。’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
’何也?”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 。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孟子·公孙丑》我有个朋友,当年师父让他苦修,连续十五天打坐,每天双盘三小时不间断,不允许放腿 。这哥们哪里受过这罪,疼的哇哇叫,连续几天都偷偷放腿了 。后来,终于无路可退,需要面对,他在疼的不可耐受的时候放弃抵抗,接受疼痛 。
结果很神奇,一瞬间,疼还是那个疼,剧烈的疼,但是“疼是疼,我是我”,疼与心并存而不干涉 。凭借这个心法,他连续坐了十五天而再没喊过一声疼 。十五天之后更有趣的事发生了 。我这个朋友描述他当时心特别清静,觉得世界很美好,随便听哪首流行歌都感动的想哭,觉得在诉说真理,看到路边的垃圾桶和电线杆,看到铁丝网和小鸟,都觉得感动,觉得充满了爱 。
这哥们后来坐地铁哭了一路,因为看到车里的人,觉得都是亲人,看到窗外的世界也觉得亲切,就想回报这个世界的爱,想去爱每一个人每一个生物 。再翻开《心经》,突然明白了什么是五蕴皆空,这都是实践的体验而非文字学习而来 。《心经》这就是“志一动气,气一动志”的例子 。因为专注凝神,神凝则气聚,气聚则道义生 。因而心志发生了蜕变 。
我们经常说心志这个词,什么是心志?神动为心,心动为念,念念不绝为志 。说“诗以言志”,就是说的神之心,心之念而为志 。新闻里偶尔会看到一些“奇闻”,比如妈妈看到孩子被压车底,一瞬间抬起了汽车救出孩子 。这是爱子心切,不顾一切,只有一个坚固的念头就是救孩子,所以志一动气的例子 。再如,很多小孩子从高楼坠落,却毫发无伤或者轻微的蹭破点皮,这怎么解释?因为小孩子内心单纯,没有成年人那么多恐惧和怕死的想法,所以“无有恐怖”,也就没有“颠倒梦想”,所以这也是一种“志”,这个志让他没有受伤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