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代王羲之是个用情很深的人[教育],王羲之为什么是魏晋人( 四 )


嵇康打铁陶渊明种地,王羲之爱鹅,魏晋名士为何能把生活过成诗?
鲁迅先生说,晋朝人喜欢嗑药,所以我们所崇拜的魏晋风度,其实有着难以启齿的缘由 。笔者就先从这个角度,来谈谈魏晋的名士风流 。一、嗑药嗑出来的放荡不羁和如醉痴狂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这篇著名的文章(演讲稿)里,鲁迅先生以其独到的眼光和严谨的学术思路为我们研究魏晋文学提供了许多珍贵的观点 。首先,魏晋时期,在服饰上流行宽袍大袖,看起来衣袂翩然,好不仙气 。
服饰审美是个轮回,如今我国又开始流行这种大袖风了,不管是汉服还是常服,大袖都十分受人喜爱,许多人都觉得穿了大袖衫似乎就能感受到魏晋名士放浪不羁的潇洒情怀,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了解,魏晋的宽袍大袖其实是嗑药嗑出来的 。那时候名士何晏带头吃药,鲁迅先生称他"是吃药的祖师" 。何晏是谁呢?读过《世说新语》这本名士教科书的朋友相比都认识他,这就是那位偷香娶了公主的"小白脸",是魏晋有名的风流名士之一 。
吃的是什么药呢?学名叫"五石散",又有说叫"寒食散"的,总之有毒,是不能随便吃的 。但是毕竟何晏是名士,跟他一起吃的那几个人也是名士,人都是喜欢跟风的,看有人吃,而且还是阔人吃,大家都想尝尝看,就像鲁迅先生小说里经常出现的"看人"的人,就比如我们在街上看热闹:看到有人围着一圈,虽然不知道里面是啥,但总想凑上去瞧一瞧……魏晋名士嗑药的风气就是这么慢慢来的 。
但前面已经说了这药有毒,就好像古人喜欢吃加了少量砒霜的所谓长生不老延年益寿丹药一样,一个弄不好是要死人的 。寒食散可能没这个那么恐怖,但是也不是什么好东西,有的晋人在作品中也提及吃药之苦,却又难断,实在是折磨 。再说是药三分毒,药再好哪能一直嗑,总之晋朝人嗑药带来不少负面作用,比如痴狂、疯癫 。吃了药还要散发,于是"行散",因此"行散"也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休闲惬意,毕竟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基本不是令人高兴的事 。
而且吃药发热,皮肤怕磨损,所以衣服必须得宽大,不然受不了,所以"宽袍大袖",新衣服不如旧衣服舒服,所以有虱子,所以名士们"扪虱而谈"也不是什么稀奇事儿 。再加上嗑药有时候顾忌不到太多礼教形式,毕竟性命要紧,该吃得吃,于是又"居丧无礼" 。除此之外,还有脾气坏、发痴发狂,有时候甚至发疯 。综上可知,魏晋名士的放荡不羁,并非一开始就有与黑暗社会干到底的豪情壮志,实在是跟嗑药关系很大,可见马克思说得没错:联系是普遍的,我们必须要时刻用联系的、发展得眼光看问题 。
二、理想破灭的现实促使部分名士只能选择"任自然"《世说新语》中提到一则人物故事,说有个人白天提着灯笼在街上走,人们都觉得奇怪:这个人脑子是不是坏了?提灯人说:世道太黑了,我看不见啊!这则故事是最适合用来反映黑暗的社会环境对于魏晋人物荒诞行为的促成作用的 。"魏晋时代,崇尚礼教的看来似乎很不错,而实在是毁坏礼教,不信礼教的 。
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 。因为魏晋时代所谓崇尚礼教,是用以自利……于是老实人以为如此利用,亵渎了礼教,不平之极,无计可施,激而变成不谈礼教,不信礼教,甚至于反对礼教 。"鲁迅先生的这番话,十分深刻地指出了魏晋名士放荡外表下的正统心思 。魏晋是乱世,这是毋庸置疑的,此时期,国家政权频繁更替,战乱迭起,政治黑暗 。
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世家大族,哪怕怀着"致君尧舜上,但使风俗淳"的远大理想,也注定难以在今生实现 。而礼教又成了统治者利用的工具,一切珍视的东西似乎都变得那么荒诞和可笑 。于是许多有社会关怀的文人士族看不下去了,他们早早看透了这个世界,不愿去同流合污,选择了"越名教而任自然" 。代表人物就是嵇康阮籍 。他们行事不守规矩,只求心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