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文献中 , 论议中的主宾关系常得到明确提示,敦煌文书伯3219号正面,(注:参见陈祚龙《唐代敦煌佛寺讲经之真象》 , 《大陆杂志》,台湾,第86卷,第6期,1993年6月 , 第249-250页 。)记唐代敦煌佛教讲经中宾主问难的实况,就依次标有“宾难”、“主答” 。这种以“宾难”、“主答”为方式的对话 , 普遍存在于讲经活动中 。假如移到戏剧中,就是“宾白” 。又,《北山录》卷五有“释宾问”,慧宝注云:“假设宾主之问答 , 以释吾门之疑滞也 。”且看下面的场面:
宾曰:汉梦未占 , 音译未通,此方先有得闻至教者乎?
主人曰:辽哉,何吾之知也!但触石之云,生于肤寸;射鲋之水,负于yú huáng 。何期不然也?昔大圣游婆dū国,其国在南海,去方夏未之远也,微流之风何莫及斯 。……
宾曰:在昔庵园按地,灵鹫腾光,圣众满于虚空,道场周于法界,姬孔之典于何不裁?秦洛之人未尝预会 。将无大圣颇欤,传者张欤?
主人曰:鱼潜不知乎水 , 人陆不睹其风 。非可知而知居之而不知也,非可见而见居之而不见也 。……(注:《大正藏》第52册,第600-607页 。)
《释宾问》通篇采用宾问主答的形式,就文体而言,很像是汉赋 。但是,由于佛教论议在时间、空间上都比汉赋更加接近民众 , 其伎艺化、戏剧化的表演特征便更容易对戏剧形式产生影响 。
因而可以说 , 已往对“宾白”的解释中,“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的说法离事实最 近 。因为,无论是汉赋的主客问答,还是论议的“假立宾主”,都是二人间的对话,非一人所能完成 。或许,元杂剧中的“宾白”最初只限于提示两人对说中的初发难、发问者 。但“宾白”与“白”极易相混,于是“宾”的存在便失去了意义,只剩下“白” 。
【宾白指戏曲中的什么】最 近有学者提出 , 汉译佛经的诵读方式主要来自汉赋 。(注:参伏俊琏《汉译佛经诵读方式的来源》,《敦煌研究》,2002年第2期,第95-98页 。)如前所述,汉赋是以雅言朗读 。而佛经的念诵主要采用转读,其区别是相当明显的,限于篇幅,此处不予置辨 。但不论朗读或转读,都与散说有别 。汉赋的雅言朗诵,论议的“宾主往复”,采用的都是介于唱与说之间的诵 。元刊杂剧两次出现“宾”,一次为“唱宾”,一次则提示插在唱中的白语,或即是“带云”,这应当不是偶然的 。我们推测,“宾白”应当是使用唱与说之间的念诵来完成的 。
推荐阅读
- ncd是什么意思
- 《二十四节气歌》中的谷,露,冬雪,雪冬分别是什么意思?
- 海洋中的小动物有哪些特点
- 房屋租赁合同中的合同编号是什么
- 温度计的结构
-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中的老臣指的是谁?
- 凹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 生活中的小妙招
- 萤火虫依靠发光细胞中的什么来发光
- 三丁包是哪三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