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菜有哪些特色菜 客家菜( 四 )


味甜有核,颗如豆大,生山中),梧桐子(即梧桐树所结之子,实大如胡椒,炒食之,颇香美),无花果(果大如杏,皮肉相连,味甜微酸),铙钹子(俗呼拔子,夏间结实如柿,肉白而微红,味甜),棘纽子(又名鸡爪梨,以所结之果,形状屈曲故也,树高大多枝而曲,果端所结子能酿酒)等等;
野味有:虎,豹,豺,狼,野猪,豪猪,山羊,獭,黄麋,狸(有数种,一名猫狸,形似猫,稍大 。一为果子狸,不食肉类,专采果子而食,尤嗜棘纽子 。一为五段狸,皮可制裘,尾长文采可观 。一为送屎狸,其遗粪有一定处 。
一为拱手狸,见人则前脚作拱手状如作揖),土蛇,竹鸡,雉鸡,米鸡,斑鸠,白鹭,鹧鸪,沙钻,鹌鹑,龟,鳖,蚌,蛤,田螺,石螺,石卵,白拐子(蛙之一种,梅州市梅县区人尤喜捕食之),蛇(品种很多)等等,不计其数 。
“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新鲜、无污染,这正是营养学家所提倡的 。据说,中国野菜有300多种,不仅具有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等,而且营养成分高于常见蔬菜 。野果的品种和营养成分也很丰富,如沙棘果的维生素C含量比常见水果高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它含有1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等,长期食用可益寿延年 。
至于野味则更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客家居域多为南方的山区和林区,野菜、野果、野生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 。尤其是野味,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中游的,都有,可说是“水、陆、空三军”齐备 。这些,都为客家人“吃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唯昆虫类食品资源如蚂蚁等,至今尚未在客家地区得到开发利用 。
吃粗吃杂
客家人向有吃粗和吃杂的文化传统 。
以粮食而言,稻米是主食,其它包括番薯和芋都归为杂粮之属 。高粱粟、狗尾粟、拳头粟、包粟(即玉米)、荞麦、谷麦(即大麦,又称毛麦)等,是薯、芋之外杂粮之主要者 。稻米的制作甚粗糙 。
过去没有电,没有碾米机,脱壳加工仅赖砻、碓,欲成精米,颇费时力,因此吃糙米的现象十分普遍 。还有一种米叫熟米,是将稻谷煮熟晒干后再砻再破的米,这种米的表皮毫无磨损,是最典型的糙米 。唯其如此,它保留了稻米的几乎全部的营养成分 。
以菜肴而言,总的特色是:第一,重山珍,轻海味 。这既不算粗,也不算杂 。这是由客家的自然环境决定的,因为客家居域多为山区,只有山珍,没有海味(少数例外) 。第二,重内容,轻形式 。这与客家人大多喜欢实实在在、不甚追求花里花哨的性格有关 。
第三,重原味,轻浑浊,这可以说是客家人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继承 。例如袁枚即提倡菜肴的本味、独味,反对鱼翅、海参同烧,鸡与猪肉为伍,以至各不得其味 。李渔也主张在烹调时保持主料的本色、本味,认为最好吃的荣料,大多宜于单独烹制 。第四,重蒸煮,轻炸煎 。
这是因为客家人大多比较适应温性和清淡的饮食,较不适应热性的饮食 。这么说来,客家菜肴并不粗;要说有点儿“粗”的话,似乎也是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即菜名不够文学化,菜形不够艺术化,菜料不够“贵族化”,菜款不够复杂化 。
“不够”不等于没有,只是“稍逊风骚”而已 。就菜名来说,也有些是极富文学色彩的,如孔明借箭、八脆醉仙、麒麟脱胎、双燕迎春、四季芙蓉、玉免归巢 。等等,但笔者尚未弄清楚,这些菜名是历史上就有的呢,还是当代创造出来的?再看菜料,也有一些具有浓厚贵族色彩的 。
以长汀的“、麒麟脱胎”为例 。“麒麟”即乳狗,“胎”即猪肚 。猪肚内包着乳狗,吃时切开猪肚,“麒麟”就“脱胎”了 。其制法是:先将人参塞进麻雀腹内,再将麻雀塞进鸽子腹内,再将鸽子塞进小母鸡腹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