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性现金流|房企当下需要两样东西( 二 )


【 经营性现金流|房企当下需要两样东西】目前没有银行明确表示收到过指导意见。
能够明确的两次会议也仅是听取部分房企的意见,一是发改委相关部门召集部分房企针对外债情况的座谈会;二是深圳监管部门召集部分暴雷企业的专题会议。
有无定论、措施,我们一概不知。
但可以明确一点,没有任何相关政策下发,仅凭一项“加速按揭贷款审批”,很难被认定为触底反弹信号。
部分媒体一直在关注银行住房贷款的放款情况。即使银行在四季度加快对住房按揭贷款的审批,对于房企当下所面临的严峻债务问题也很难缓解。
因为个人按揭贷款的放款前提是银行从监管账户划走贷款本息,对于监管账户的严格管控使得房企资金腾挪的空间极为有限。
一则关于预售资金监管的意见稿也表明了监管层的态度。
11月4日,北京市住建委发布《北京市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督管理办法(2021年修订版 公开征求意见稿)》,提出“市住建委及北京银保监局通过金融专网共享开发项目销售进度、网签备案明细、监管账户交易明细等信息,穿透监测开发企业与监管银行预售资金监管执行情况”。
陆续出现的房企资金链断裂导致项目停工现象,不少地方政府都在加强项目预售资金的监管力度,对一些“问题”房企采取更为严格的资金监管措施,使得房企利用监管账户资金抽调失去了可能。
按揭贷款的审批加速对房企的现金流补充难有实质性帮助,自救艰难、机构嫌弃,行业将最后的希望寄托于银行是否会介入“托底”。
事实上,很难。
2021年初,央行和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为房地产行业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设置“两道红线”。
银行贷款集中度的“两道红线”指标的设置,是从资金供给端针对行业直接进行降杠杆操作,所以房地产贷款额度的新增可能性很低,我们尚难确认行业困境是否见底。
如果房企一旦误判形势,则将陷入更为艰难的处境。
假设银行“增量”传闻为真,可以新增房地产贷款额度,但此前银行表外业务中很大一部分已经投向房地产,年底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大量表外投资将回归表内,也将占用部分新增额度,真实增量贷款到底有多少?
假设银行“增量”传闻为假,其他机构投资人对于房地产行业的资本介入将会更为谨慎,于房企而言,应当更为合理安排现有资金进行债务偿还。
按时间表推算,银行房地产贷款额度的释放在2022年初才会出现,包括目前各方喊话及相关宽松政策的传递也至少需要三个月时间。
而投资人及相关机构对于市场的信心回归,也要等到银行入场“托底”、预期达成一致性后才会出现。
最近的一场“价值”会议是在11月9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举行房企代表座谈会,部分参会房企计划在银行间市场注册发行债务融资工具。如果此类信用价值良好的企业能够保持信用输出,整个市场才会有企稳的可能。
会后几天,保利发展与招商蛇口接连发布中期票据发行方案。其中保利发展拟发行金额20亿元中期票据,债务融资工具期限5年;招商蛇口拟发行30亿元中期票据。
这一轮的调整跟以往并不相同,也很难再以惯有逻辑去猜测后期的行业走向,房地产税能够在10月份拉开实施序幕,意味着监管层对于整个房地产行业的系统化调控思路已经形成。
对于大多数房企而言,即使报表逐渐失真、表外债务庞大等问题存在,但只要行业逻辑未变,项目销售推进顺利,那房企依旧能够担得住债务成本继续狂奔。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