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土拍市场遇冷,房地产出现“国进民退”的迹象( 二 )


但现在 , 恒大爆发的问题 , 很可能改变了这种趋势 。 现在有这样一种思潮:没错 , 房地产是个“坏孩子” , 但如果把“坏孩子”交到民企手上 , 恐怕会变得更“坏”;那怎么办?国企得肩负起管教“坏孩子”的责任 。
于是 , 房地产行业罕见的“国进民退”之趋势 , 稍微有点明显了 。 今年的第三轮集中供地 , 能看到主要是央企与地方国企在拿地 。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 , “国进民退”的另一个好处是:当土拍市场遇冷时 , 民企转身就走 , 只有地方国企能够托底 。

另外 , 如果地方政府真的要做强保障性住房 , 也需要专业扎实的地方国企托底 。
总结一下 , 为什么他们突然又想要“国进民退”的三个原因:
①管教“坏孩子”;
②为土拍市场托底;
③为保障性住房托底 。
民企在拿地资金层面显得捉襟见肘
国企更容易在土地市场有所建树
从集中供地的22个重点城市看 , 上半年 , 房企抢地的热度丝毫不弱;下半年的两次集中出让 , 却总体偏冷 。 在这一背景下 , 土地市场只有国企来唱主角 , 尤其是地方性国企更是频频出手拿地 。
今年的房地产金融调控的尺度总体偏紧 , 尤其是前三季度房企的“三条红线”制度对民企融资不太友好 , 导致民企在拿地资金层面显得捉襟见肘 , 相比之下 , 国企、央企的融资优势就相对明显 , 也更容易在土地市场有所建树 。

值得关注的是 , 今年不少城市的土地市场亮相了许多国企“新面孔” , 这些国企其实并没有太多房地产开发的经验 , 拿地本身也是为了土地市场能够达到正常的出让目标 , 这些地块预计后期会通过合作等多种方式进入市场 , 也是民企参与开发的另一渠道 。
土地高溢价基本消失
优质地块值得出手 , 民营有心无力
“国进民退”现象背后有三个影响因素:
1. 从“三道红线”指标看 , 国企和央企的整体负债率明显比民企要低 , 尤其是地方国企 , “三道红线”风险指标很低 , 很多为绿档 , 具备继续扩张的基础 。
2. 从融资能力来看 , 目前央企及国企还具备融资的优势 , 融资的成本较低 。
3. 从市场来看 , 当前土地市场竞争较弱 , 土地高溢价的情况基本消失 , 部分优质地块具备一定的开发潜力 , 也值得企业出手 , 只是当前民营企业资金链紧张 , 有心无力 。
未来 , “国进民退”可能会持续吗?
分析完房地产市场“国进民退”的缘由后 ,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这种“国进民退”的现象 , 是特殊时期的特殊状况 , 还是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小巴查阅各大券商机构的研报发现 , 已经有了不同的声音 。
比如 , 浙商证券研报预计 , 国央企和城投平台将在未来继续为土地市场发挥托底作用 。 比如 , 上海第三轮集中供地 , 国企、央企和城投的拿地比例达到77% , 比第一轮(58%)和第二轮(65%)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 厦门第三轮集中供地流拍50% , 拿地房企均为国企、央企和城投;深圳、南京等城市拿地以国企、央企等为主 。 因此推导 , 2022年土地市场的拿地结构仍将延续这一结构 。
中信证券则认为 , 资本市场可能严重高估了“国进民退”的程度 , 预计民企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始终占据地产开发一半以上的规模 。 理由是 , 以杭州为例 , 民企的拿地占比 , 从第一轮集中供地的82% , 骤然下降到第二轮的24% , 但第三轮已经恢复到了40% 。 滨江集团等民企出手十分积极 , 倘若摇号运气更好一点 , 民企成交占比完全有可能更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