曌怎么读 曌怎么读

【曌怎么读 曌怎么读】叶嘉莹讲授
于家慧、李晓楠整理 张海涛审校
我们说初唐本来注重格律,注重字句的雕琢修饰,注重对偶,注重平仄,但陈子昂却提倡复古 。他说:“汉魏风骨,晋宋莫传……齐梁之间,彩丽竞繁”,齐梁以后的诗没有风骨了 。中国旧日传统的文学批评,喜欢用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风骨、丰神、兴趣、神韵等等 。我的《中国古典诗歌评论集》里有两篇文章,一篇是讨论钟嵘《诗品》的,还有一篇是讨论《人间词话》的 。在这两篇文章里,我对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抽象概念给了一个比较理性的分析 。
我以为,“风”是一种感发的力量,“骨”是诗篇的内容跟结构 。因为辞采是外表,是皮肤,用一个人来做比喻的话,那些平仄、对偶是外表,是属于皮肤这一层面的 。而“骨”是属于内容和结构这一层面的,其中结构包含了句法和章法 。从它的内容思想,结合了句法章法而传达出来一种感发的力量,这个就叫做有风骨 。
陈子昂认为齐梁以来的诗只注重外表,而内容却空洞了,没有感发的力量,只是个别字句很美,所以他说“彩丽竞繁”,汉魏的风骨晋宋就莫传了 。
陈子昂不但主张风骨,而且主张兴寄,就是说诗里要有比兴的作用 。我们从一开始就讲了,比兴是讲心与物之间的关系,由外物引起内心的感动,叫兴;先有内心的情意,用外物来做比喻,就叫做比 。
而汉朝的儒者们说比兴里有“美刺”的作用 。所谓美刺,就是要与政治教化有关系 。他们认为,政治是美好的,用兴来赞美;政治是不好的,用比来讽刺 。诗要有隐藏的寓意,要有寄托,而寄托有美刺 。
读书人的仕与隐
我们知道了陈子昂的诗歌主张,以及他在诗歌演进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下面我们来看他的《感遇》诗 。
我在开始讲唐诗时说过,朱自清写过一篇文章——《〈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 。《唐诗三百首》是社会上最流行的一个唐诗选本,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他在文中提出,很多唐诗,不管从哪一个角度、用哪一种方法来写,一个最重要的主题,就是“仕”与“隐”的问题 。“仕”就是出来做官,“隐”就是隐居,不出来做官 。
因为那个时候读书人没有另外的出路,从孔子就说,“学而优则仕”,说你如果读书读得好,你的理想应该是出仕 。《论语》上说,“百工”,就是做各种工的人,有经商的,有种地的,这些“百工”是“居肆以成其事”,他们在市场上各安各业,各有自己的职业 。可是读书人为的是什么?读书人为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读书是为了明理,可以鉴往知来,要为国家民族安排一个理想的出路,这是读书人的责任 。所以孔子也说“士当以天下为己任” 。
不是说百工就不平等,是各有各的专业 。所以孟子有一次跟一个叫陈相的人辩论 。陈相转述他的老师许行的话说,一个人不种田就没有饭吃,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去种田 。孟子说,你老师是自己种田,但他种田所用的锄头、犁耙都是他自己做的吗?陈相说不是,是用粮食换来的 。孟子问,你老师所用的木器家具凳子,这些都是他自己做的吗?许行说也不是 。孟子说,你老师种田不能够同时做很多种事情,为什么治理国家的人还要去种田呢?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 。
“士当以天下为己任”,这是读书人的责任和理想所在 。所以,当时读书人唯一的出路就是出仕 。可是出仕就碰到很多问题,我们现在看陈子昂的诗是如何反映这个问题的 。
陈子昂的时代是武周的时代 。金朝诗人元好问在《论诗绝句》里写道:“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着黄金铸子昂 。”“沈”是沈佺期,“宋”是宋之问,这两个人“谄事”,用谄媚的、拍马的态度来侍奉张易之兄弟 。张易之兄弟是谁?是武后的宠男 。沈佺期和宋之问因谄事张易之兄弟,所以后来被贬逐了 。武后给自己起了一个名字——曌,念zhào,这个字本来字典上没有,是她自己制造的,指目空一切,高高在上 。她本来是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生病时,她跟他的儿子,就是后来的唐高宗发生了感情,后来唐太宗不放心她,让她削发出家,高宗做了皇帝后就把她接出来还宫 。还宫以后她本来还是做一个后宫的宫人,可是因为她生了儿子,高宗封她做了皇后 。高宗死后,她的儿子做了皇帝,她就变成太后了,但她不甘心在背后垂帘听政,所以后来把儿子废掉,自己做了皇帝,叫做则天皇帝,也叫武则天 。过去中国只要换一个朝代就改国号,所以她改唐为“大周”,也叫武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