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个指导性案例发挥了怎样的应用效能 十五批指导性案例


51个指导性案例发挥了怎样的应用效能 十五批指导性案例


检察案例指导制度实施以来,最高人民检察院先后发布了十三批案例,特别是第十批以来,指导案例风格有所调整,对指导检察案例、生动展示检察业绩、促进公正司法、增强公众认同发挥了巨大作用 。《2018-2022年检察改革工作规划》对创新检察案例指导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起聚焦“提高检察指导性案例适用效率” 。
准确定位价值功能,充分发挥案例的导向作用 。
51个指导性案例发挥了怎样的应用效能 十五批指导性案例


【51个指导性案例发挥了怎样的应用效能 十五批指导性案例】熊邱虹,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2010年7月,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了《案例指导规定》 。此后,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了13批51个指导性案例 。充分发挥检察指导性案例的价值功能,对推进国家法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案例指导制度的建立,是对法治发达国家司法经验的创造性借鉴,也是对中国古代优良法律传统的创新发展 。英美法系国家采用“法官造法”的判例法制度,而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官只在原则上对立法做出权威解释,在个案中创设“解释性规则” 。两者都重视判例或案例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 。中国古代“在西汉至清末的封建社会中,在立法和司法工作方式上逐渐形成了成文法典与判例制度相结合的格局”,“法院对判例的集中管理(审批、选编),避免了判例繁杂无序的弊端” 。中国与大陆法系国家一样,属于成文法国家,“判例”的功能不同于英美法系国家的“判例” 。中国古代“典、令、例是一个循环,首尾相连” 。在我国当前的司法体制改革中,建立法律、司法解释和指导性案例相辅相成的案例指导制度,有利于形成较为完整的法律规范体系;鉴于检察机关在我国当代司法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建立检察案例指导制度有利于检察机关更好地履行法律监督职责 。
长期以来,我国检察机关主要通过制定规范性文件来解释法律适用过程中的法律问题 。检察案例指导制度的建立,使检察机关的司法解释机制从抽象解释走向具体解释 。检察案例指导制度的基本运作模式是“个案解释”,即结合具体案例对一项法律规范的含义进行合理解释,能够对今后类似案件的处理起到具体的指导作用 。与抽象解释相比,“以案解释”具有以下优势:一是抽象解释是立法条文的细化,但与丰富的司法实践相比仍是间接的,而“以案解释”是直接的,可以直观地将法律规范与生动的案件事实结合起来;其次,抽象解释具有抽象性和固定性,通过一般规则指导司法实践,而“以案解释”具有灵活性,注重适应实践中的变化来解释具体适用的法律,使解释更加合理,有助于激发法律规范的活力 。
从世界范围来看,“遵循先例”原则的确立是对司法实践经验的总结,有利于法律规范的平等适用,实现以“处理类似情况”为基本内涵的形式正义 。从理论上讲,检察机关办理的所有案件对今后类似案件都有参考价值 。但指导性案例不同于普通案例,其显著特点是通过个案的处理形成规则,对类似案例的处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指导性案例的形成有时需要非常复杂、精致、严谨的法律推理来关联事实、根据、理由、结论,逻辑上无法存在/[/k0/高质量、代表性、典型性、指导性是检察指导案例应该具备的质量特征 。一个案件能够成为检察工作的指导性案例,意味着该案件不仅在个案方面有正确的处理方案,而且形成了指导性的法律规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