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软交换组网的探讨

一、引言 目前,我国电信运营商都比较关注软交换技术 。中国电信于2002年在北京、上海、广东、杭州等地采用四个厂家的设备进行了试验,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同一厂家单域(单域是一个软交换控制域下的试验,多域是多个软交换控制域下的试验)软交换试验和软交换与PSTN/PLMN的互通及软交换不同域之间的用户通过PSTN实现互联互通 。中国联通于2003年开始在北京、上海、重庆、天津、广东、四川等地采用7个厂家的设备进行了单域软交换试验以及软交换与PSTN/PLMN的互通和同一厂家多域软交换之间的互通试验,还进行了不同厂家软交换与软交换、网关与网关之间的互通试验 。中国网通、铁通、卫通也在一些地区进行了商用试验,近期中国移动也预备在试验室进行相关的一些软交换试验 。
可见,软交换基本上仍停留在试验或商用试验阶段,自信运营商还没有考虑用软交换技术提供话音业务,从而替代全部的电路交换网 。目前,基于软交换网的设备已基本稳定,软交换提供的C4业务已经成熟 。C5业务也可以提供,但在接入业务方面还没有安全控制机制,故C5业务难免旁路掉软交换 。目前,软交换可提供许多特色业务,有些业务已经成熟 。不过,某些业务只能由同一厂家的设备提供,新业务的计费方式/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网络组织和运营模式尚不清楚,如软交换控制的网络是否还要分本地网和长途网的问题,尚需电信管制部门和运营商一起研究探讨 。有关软交换的承载网如何建设,是利用现有的域域/骨干数据网,还是建设一个独立的网络,或利用现有的物理网组建逻辑上独立的网络,也不清楚 。目前的软交换对终端的业务接入控制还缺乏手段,因此终端很轻易旁路软交换 。组网结构、网络安全并不是软交换技术方面的问题,而是IP承载网的问题 。在用户的接入设备侧目前已提供了一定的安全性,但尚需与网络的组织结构一起考虑 。同样,网络的QoS也不是软交换技术方面的问题,也是IP承载网的问题 。在用户的接入设备侧已经提供了一些QoS的解决方案,只是还没有端到端的方案 。
二、基于软交换的网络组网需要考虑的问题
1.基于软交换的网络结构
基于软交换的网络结构见图1 。其中,软交换通过信令网关(SG)与No.7信令网实现互通,软交换控制的各种用户终端通过中继网关(TG)与PSTN/PLMN互通 。软交换控制下的各种用户终端(包括SIP终端以及H.323终端和IAD等)呼叫时,信令流是通过软交换进行呼叫的建立 。呼叫建立完成后,媒体流直接在用户终端之间交互,即终端的语音打包成RTP包,利用承载网的传送能力直接传送到对方,而与传送的内容无关 。
图1 基于软交换的网络结构
2.用户旁路运营商的问题
从图1可以看出,软交换的总体结构基本上还是基于Internet网的设计理念 。因此,在某些情况下,网络并不能控制用户业务的提供、用户信令流和用户业务流的接入控制等 。原因是,SIP终端以及H.323终端和IAD,甚至接入网关,都可能是放在用户侧的设备,因此这些设备属于不可信任的节点 。这些终端设备在发起呼叫时,可经过运营商治理的软交换设备为用户发起的呼叫进行E.164号码的解析,得到被叫终端的IP地址后,在主/被叫终端之间建立连接,用户通信的业务流在主/被叫终端之间传送,不再经过运营商的业务控制设备 。
对运营商而言,假如要采用软交换技术构造下一代网或新一代的网络,首先应考虑到网络的运营模式 。假如基于软交换的网络欲借用PSTN的运营模式,那么这个网络应该是向用户提供服务质量高且安全的网络,而用户在得到服务的同时也应该向运营商付费 。因此,这个网络必定是可计费和收费的网络,而要做到可计费和收费,必须能对用户业务进行控制和治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