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诗歌创作的三个阶段 戴望舒诗歌的艺术特色( 六 )


早在2006年,当时主持《都梁风》诗歌选稿的编委成员熊烨(夫力)跟我谈起推出“武冈诗群”的想法时,我就意识到这是一次诗歌美学上对“地域”的回归,是对当时“诗歌精神”无根状态的一次突围 。在《都梁风》的创刊号我和熊烨都发表了诗歌作品,我当时发表的是《在武冈》、《我只想自由自在地撒尿》等等,揭示自己的无根状态 。这一自觉的实践,诗人恩慈以《武冈,有一个活跃的诗歌群落》一文做了述评 。文中评家热切地希望“这群诗人抱紧了生活的土壤和树根,从现实叙写中抒发精神,从而使诗歌能够超越现实,并引导读者获得诗性的解放” 。
而从湖南其他地市州来看,在诗歌的地域性写作自觉上,常德诗人已经先走一步,他们提出了“桃花源诗群”的概念,并在这一概念指导下,出版了唐益红、陈小玲、熊福民等多位诗人的诗集,为我们提供很多有益的文本,由此可见地域性诗歌写作是可能的 。
诗歌地域性写作自觉是文化自觉的需要、诗歌自信的需要,也是诗歌运动自身规律的需要 。当时代已经渐趋进入文化交融、天下大同的历史性阶段,既建构共同的信仰又保持着个体的差异性就是诗歌“言说”的需要 。因为“人活在自己的语言中,语言是人存在的家” 。只有这种自觉意识的觉醒,诗歌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才有可能成为人类与世界发生诗意联系的媒介 。与此同时,我们期望看到一个带有“地域性写作自觉”特征的邵阳诗歌群体不断形成 。(2014)
诗歌如鹤,地域自觉助我飞翔
江南竹笛《姑苏行》(俞逊发).mp3
作者简介:张先军,1972年生,苗族,湖南绥宁人,现任邵阳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邵阳市诗词协会主席 。系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资江潮诗联会”专家团成员 。著有散文随笔集《浮生若梦》、诗词集《儃佪集》、文艺评论集《懒拾集》 。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部分作品:
点击链接张先军作品-「链接」
点击链接张正清作品-「链接」
【戴望舒诗歌创作的三个阶段 戴望舒诗歌的艺术特色】(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2022.8.14)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