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诗歌创作的三个阶段 戴望舒诗歌的艺术特色( 四 )


李春龙:弯弯溪是条湿毛巾…
张五龙(即本文论者笔名,为叙述方便,这里采用第三人称),1972年生,湖南绥宁人 。其诗歌活动相较于前面两位来说,是很有限的,他几乎就没有在什么公开的诗歌刊物上发表过作品,对张五龙诗歌的分析,并不是说他的诗歌在邵阳有什么地位,对于一个具有地域性诗歌“写作自觉”的诗人来说,压根就没有想过要有什么诗歌的地位 。他认为,诗歌就是对生命的关怀和保持个体的差异性 。正是这种自觉意识,使得他的诗歌往往能在那些司空见惯而别人熟视无睹的生活场景发现“诗意”,比如《垂钓》一首:
垂钓
一滴
两滴
三滴



流进血管的
是冰冷的液体
将我体内的某些欲念
杀死
护士小姐的脚步
晃过匆忙而欢快
小孩子不停地哭叫
他们不明白人们脸上
暧昧的表情
他们还小还要抗争
而我,只静静地
坐成一个垂钓者
钓生命这尾传说中的鱼
此诗写的是生病打点滴的场景却冠以《垂钓》之名,把打点滴描写成一个“垂钓者”“钓生命这尾传说中的鱼” 。生命就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搏斗,到头来也许两手空空,这让我们联想起海明威笔下的“老人与海”,这种联想在别处是没有的 。又如坐在马桶上却想写一些诗句,“关于存在和乡愁”,但最后却“把水放得哗哗响/排泄了我所有的思想和欲望”(《我想写诗》),在图书馆看到一排排书架切割成逼仄的空间,“我突然想撒一泡尿/让那些书架在我的尿液里/浸泡发霉垮掉”等等,这样的生存体验书写体现了张五龙对“这一个”的独特性的追求 。萨特说:“存在就是被感知 。”人类只有与这个冰冷的世界建立起诗意的联系,世界才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关于“诗意”,我又一次要引用海德格尔在《诗?语言?思》一著中的论述:“诗意并非作为异想天开的无目的的想象、单纯概念与幻想的飞翔去进入非现实的领域 。”“诗意让敞开发生 。”诗意必定是带着人的生存体验让那些被遮蔽了的世界本质呈现 。如果说,李春龙对“地域性诗歌写作”的自觉意识是孜孜不倦地书写他的“大兴村”,那么张五龙的自觉意识体现在他对“城市”的书写,在诸如“武冈”“乐洋路”“宝庆中路”“公园广场”“阳台”“医院”“厕所”等等“地域”的体认来确认自我的存在,如“在武冈/汉人的都城/我身份不明/形迹可疑”(《在武冈》),“乐洋路/和往常一样/空气里混合着沙粒/企图剿杀我的眼睛”(《向每一棵街上的树表达敬意》),“走过宝庆中路/乡村只是一个幻想”(《走过宝庆中路》),“透过玻璃窗可以看到对面的医院/整天很忙,各有各的痛苦/烦躁的护士把白衣挂在阳台上”(《生活还在继续》)等等,对于张五龙来说,身在“城市”书写“城市”,城市就是我们的生存境遇,所有农业文明的诗歌记忆都将随着农业文明生产方式的消失而转移阵地,城市以其无比强大的现代性正在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无须做矫情的乡村固守或喋喋不休于搞不清内涵的“乡愁”,也不必逃避“城市”时代的到来或沉沦于物质欲望 。我们应该正视我们的现实,并承担诗人的苦难,以一种诗歌书写的形式与城市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诗意的联系 。这集中体现在他的《向每一棵街上的树表达敬意》 。
向每一棵街上的树表达敬意
走在阳光下,我目光阴郁
心怀叵测,和往常一样
乐洋路 。和往常一样
空气里混合着沙粒
企图剿杀我的眼睛
如果一定还要相信一些什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