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说MJ到底什么意思 男生说mj到底什么意思lj( 三 )


进入现代社会,女性“跨越门闾”的合法性已无需论证,宗教信仰也被广泛视作个人自由而对两性一视同仁 。如果宋代就有“佛媛”的说法,她们被批评的理由大概率是因为僭越了两性交往原则;而今,“佛媛”因为截然不同的理由被批判,体现了我们时代因女性在社会中应然和实然位置出现偏差引发的一种全新的焦虑或不安 。那么,这种焦虑或不安又该作何解释呢?
网红经济何以掀起道德焦虑?“佛媛”“病媛”争议引发大量网民参与或围观的另一个背景是网红经济的崛起,这些女性受到指责的原因之一是“炫富带货” 。带货 , 为什么这么招人恨?我们也可以试着在历史中寻找答案 。
随着90年代消费革命的兴起 , 当代中国被逐渐整合到全球消费资本主义文化中 。根据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现代美国文化史学者威廉·利奇(William R. Leach)的定义 , 这种文化将获取与消费标榜为实现幸福的手段 , 崇拜新事物,推行欲望民主化,把金钱作为衡量社会所有价值的主要尺度 。在倡导这样一种文化的社会中——即消费社会——人们专注于消费、舒适与安康、奢侈生活,商品极其充裕 , 消费者喜新厌旧 。根据利奇的考证,美国的这一文化转向完成于1880年至1930年 。在20世纪的剩下时间里,全球的许多角落都在向消费资本主义文化靠拢 。
在利奇对美国消费主义文化史的研究中,与本文主旨相关的一个发现是 , 时尚的概念被发明出来,迫使人们为追逐潮流而不断购买和丢弃 , 而时尚产业也为女性开辟了新的社会活动空间——时尚业雇佣了大量女性,其中的少数高薪者以“时尚采购员”的身份脱颖而出 。20世纪初,美国各大百货公司都雇佣女性时尚采购员,她们对流行趋势的敏锐嗅觉对其雇主的盈利水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采购员中的佼佼者甚至享有明星般的地位 , 比如梅西百货的采购员莉娜·罗本娜(Lena Robenau) 。她曾被当时的行业期刊称为“零售女王”,频繁前往法国巴黎等地采购,商店员工会集体为她的海外之行送行 。有时候,这些女性采购员的出发还会被拍成电影 。
而今,消费社会的运作机制已臻于成熟,数字时代为商品营销插上了翅膀 。在移动互联网高度发达、互联网行业狂飙突进式变革的中国,网红经济更是成为了一个瞩目的新现象——意见领袖(KOL)或影响者(influencer)在这里获得了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称呼“网红”,他们以贩卖生活方式的形式在社交网络上承接商家软广,将社交网络与电子商务结合,助推消费 。网红经济利用了消费心理学中人们对意见领袖的信赖(他们因不代表某个公司的利益而显得更为可信) , 让(看似)中立的网红与消费者建立更强的情感联系,从而获得带货影响力 。
值得注意的是,网红的带货优势是一把双刃剑——他们的可信度建立在中立和无特殊诉求的基础上,一旦他们展现了较强的(带货)目的性且尽力矫饰这一点,便容易在公众面前留下道德可疑的负面印象 。
网红与品牌一样,需要在浩繁的人群中找到自己的利基市?。ü掣鱿拭鞯谋昵├唇⑷松栌谑浅闪俗畋憬莸淖龇ǎ?而潮流的转瞬即逝(潮流既可能是指时尚风潮 , 也可能是指文化思潮)则让人设不断推陈出新 。以“佛媛”为例,在这个标签引起主流舆论注意前,礼佛、抄经、喝茶等行为并非异端 , 在“国风盛行”的当下,它们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有文化有品位”的象征 。公众号“知著网”刊登的一篇分析文章指出,热衷于礼佛的人天然带有某种“物质生活丰饶与精神世界平和”的双重想象,这是“佛媛”标签可欲的出发点 。如果“佛媛”未被主流舆论绞杀,它不过是一个彰显差异的人设标签 , 是人们每日在手机屏幕上草草划过的数字化人格中的一种;但“佛媛”因一部分群体通过社交网络提前透支了想象力红利和信任额度而遭到污名化 。我们目前难以定论以“佛媛”为人设牟利的网红有多少,但可以确定的是,“佛媛”污名化的恶果要由所有追求佛教信仰慰藉、喜欢在社交网络上分享相关话题的年轻女性共同承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