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主观问题的史观解读( 四 )


四、社会史观
1.基本内涵: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 。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 。

2.主要内容: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 。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 。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
【例1】“社会史观”下的历史复习: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为例☆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四次大变迁第一次: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第二次:1911年,辛亥革命后:第三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四次: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
五、革命史观
1.基本含义: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

2.主要线索: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 。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 。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
六、唯物史观
1.主要含义: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观点 。

2.主要理论: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 。进入工业社会,生产工具主要表现为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 。经济基础是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在一定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反作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