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语文 · 《论语》考点解读与历年真题解析


2022高考语文 · 《论语》考点解读与历年真题解析


?《论语》考点解读与历年真题训练
【考题呈现】
1.(2009浙江)《诲人不倦》
2.(2010浙江)《君子之风》
3.(2011浙江)《为政以德》
4.(2012浙江)《仁者爱人》
5.(2013浙江)《诲人不倦》《君子之风》
6.(2014浙江)《周而不比》
7.(2015浙江)《孟子》
8.(2016浙江)《墨子》
9.(2017浙江)《诲人不倦》《高山仰止》
10.(2018浙江)《克己复礼》
11.(2019浙江)《君子之风》《孟子》
12.(2020浙江)《为政以德》
13.(2021浙江)《仁者爱人》《中庸之道》
【考点研究】
一、《为政以德》考点解读
在治国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数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也叫“德治”或“礼治” 。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有:①重教化,轻刑罚;②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③为政需正己;④举贤才 。
应特别注意孔子的“均无贫”思想 。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 。
二、《克己复礼》考点解读
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包括三项内容 。
(1)克己复礼: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 。此处的“礼”指的是周礼 。“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 。
(2)礼与仁的关系: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仅讲制度,讲规范,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
(3)孝与仁的关系:在“仁”的诸多道德要求中,“孝”与“悌”被看作是做人的一种天经地义的纲纪要求,也是一个人“修身养性”、追求“仁”、实践“仁”的根本 。“孝”即孝敬父母,“悌”即尊敬兄长 。“孝悌”作为孔子学说中的一个伦理道德观念,规定了一个人对父母、兄长所应具有的态度和行为要求 。
三、《知其不可而为之》考点解读
1.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的概括,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着精神 。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 。
2.儒道之辩——入世与出世
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与道家的主张不同 。孔子“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义 。应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做人的大道理,我们也应该学习孔子这种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 。
四、《仁者爱人》考点解读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 。“仁者爱人”强调的是待人的态度与准则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仁”的根本;对人尽心竭力,待人宽厚仁慈,是“仁”的具体准则;使老人安逸,让朋友信任,使年轻人得到关爱,是施行“仁”而达到的理想效果;能施恩于百姓,周济大众,是“仁”的最高境界 。要做到“仁”,其途径和方法就是“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仁”并不是高深莫测的深奥理论,而是渗透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 。诚心诚意地协助盲人,同情有丧事的人,善待自然,这些都是“仁”的具体表现 。
看一个人是不是“仁者”,不能过于注重小信小节,要看他是否对社会、对百姓做出了贡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