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语文 · 《论语》考点解读与历年真题解析( 二 )


五、《君子之风》考点解读
“君子”一词在《论语》中总共出现了一百多次,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君子呢?什么是君子的风范呢?
纵观“君子之风”一章,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即“文”和“质”兼美 。所谓“文”,就是外在的行为表现;所谓“质”,就是内在的修养 。
先说“质” 。其具体要求:一要坚守道义,讲求诚信,即“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甚至“杀身以成仁”;二要见利思义,安贫乐道,视不义而得的富贵如浮云,不耻恶衣恶食,不患得患失;三要乐以忘忧,做到不忧、不惑、不惧;四要动静适宜,心胸广大,意志坚毅 。
再说“文” 。要行为有礼,态度谦逊 。孔子自己就身体力行,他“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是“文”的杰出代表 。
与“君子”相对的便是“小人” 。小人见利忘义,贪生怕死,贪图享受,又患得患失 。孔子将这种人斥为“鄙夫”(庸俗浅薄的人),认为这种人为了个人利益,什么手段都使得出来,不可与其共事 。
六、《周而不比》考点解读
1.周而不比
“周而不比”主要就是“群而不党”,普遍团结人而不搞宗派,与众人和谐相处,不拉小团体,不结党营私 。要做到“周而不比”,一要胸襟宽广,不要心胸狭窄,结党营私,排除异己;二要以道义为重,做人讲忠信,办事讲原则,而不要唯利是图,互相勾结利用,背信弃义,以原则做交易 。
根据孔子关于交友的论述,“周而不比”主要表现在“群而不党”“和而不同”,即交往应有一定的原则,出于正当的目的,“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而不是朋比为奸 。又提出三种“益友”与三种“损友”为交友的标准,应该与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朋友交往,而不与谄媚逢迎、态度伪善、夸夸其谈的人相交 。
交友也应有度 。“规过劝善”是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但也有一定的限度,否则会使感情疏远甚至反目成仇;朋友之间的交往应遵循适度原则,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使彼此的关系更加和睦 。对待朋友不“以言举人”,也不“以人废言” 。
2.以直报怨
“以直报怨”即当面直陈其怨,不必迂回曲折,旁敲侧击,而应单刀直入,以直言相告自己的愤怨 。相对而言,道家的“以德报怨”显得过于宽厚;法家的“以牙还牙”“以怨报怨”显得过于褊狭 。冤冤相报,不利于社会稳定,“以直报怨”当是比较高的境界 。
七、《诲人不倦》考点解读
1.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
(1)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是指对教育对象一视同仁,没有区别 。它不是教学方法,孔子的教学方法是因材施教,两者是有区别的 。
(2)启发诱导原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假如学生未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就不勉强施教 。孔子特别重视让学生根据已知事物的知识、经验有所发挥,他与子夏对《诗经》的讨论引发子夏的顿悟,就是最好的例证 。
(3)因材施教原则 。孔子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的对象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分科教育,定向培养 。
2.孔子的治学思想:述而不作 。
所谓“述而不作”,是指只综合、阐述和宣传古代前贤的理论、学说、主张,而不创新立异、自立新说 。这是孔子谦虚的说法,也跟他的政治倾向有关 。孔子提倡“复礼”,向往周朝的礼仪、制度、文化,而当时的现实是“礼乐崩坏”,所以他更认为要大力宣扬古代文化 。对于“述而不作”,一方面说明孔子“复古”的政治立场,以古代礼乐作为最高的标准;但另一方面,孔子在综述古代文化中形成自己的体系,有创新在,并非“传声筒”,更非今天一些“学者”东拼西凑、剪剪贴贴可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