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语文 · 《论语》考点解读与历年真题解析( 三 )


八、《高山仰止》考点解读
“高山仰止”一章主要是领会孔子作为一个老师与学生的融洽关系及其人格魅力 。
孔子的学问与道德是高不可攀的,但是他并不以此为傲 。孔门师生之间,融洽和谐,真诚相待 。他赏罚公正,喜怒好恶从不掩饰 。孔门弟子即使受到老师的严厉斥责,也依然理解老师、尊敬老师 。颜渊对老师的评价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子贡对老师也相当尊敬,不能容忍别人对老师的诋毁,他把老师的学问比作“数仞之墙”,同时又把孔子比作“日月”,“无得而逾” 。
孔子对待学生,至情至性,平易近人,一点儿架子也没有 。老师说错话,学生可以反驳;老师做错事,学生可以不高兴 。孔子对学生的态度,有成绩就表扬,有过错就批评 。孔子关爱学生如同关爱自己的孩子 。
九、《沂水春风》考点解读
“沂水春风”一章主要反映的是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 。“沂水春风”是礼乐治国精神的体现,是国泰民安、和谐社会构想之缩影 。曾点所描绘的这个境界,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能享受真、善、美的人生 。
十、《中庸之道》考点解读
1.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强调处事有“度”,过犹不及 。“不及”是没有达到“中”,其根源在于太拘谨和保守;而“过”则是超过了“中”,其原因在于太放纵和激进 。两者尽管趋向相反,但都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因而都是偏离中道而走向极端的失中现象 。
强调符合义的原则性 。与人交往要有度,符合道义的就去做,不符合道义的就不做 。只要努力做到合情合理就够了,就是一个君子了 。
强调温和的处事原则 。真正的中庸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德行、作风都不偏于任何一方,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中庸 。
强调“权”(通权达变)的重要性 。一切事物在按照常规不断变化发展的同时,还可能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 。而中庸之道作为一种切合实际的思想方法,必须与之相适应 。所以,在具体实践中运用“中”这一基本原则时,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而有所变通 。
2.和而不同
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协调状态,叫作“和”;掩盖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致,谓之“同” 。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不能与别人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这是在为人处事方面 。其实,在所有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 。
3.“中庸”“和”的精神实质
“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对待社会问题时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 。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应借鉴孔子的这一理论 。
“中庸”不是“折中主义” 。全面看《论语》中关于“中庸”“和”的论述,可知孔子还提倡“和而不同”(在保持稳定下允许不同意见),反对“同而不和”(表面上强求统一),反对无“是非”原则的“乡原”等 。孔子的“中庸”思想包含做事、考虑问题要“执中”而不偏(考虑全面,不走极端),“和而不同”,对人宽容包涵,但又坚持道德原则,做事、考虑问题要稳健、合情合理等内容,不应片面理解 。孔子鄙视那种善恶不分、含糊苟且、两头讨好,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折中主义者,称之为“乡原”,贬之曰“乡原,德之贼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