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丝绸之路上的葡萄与葡萄酒

张骞|丝绸之路上的葡萄与葡萄酒
文章图片

识酒之味:粟特商人
粟特人是丝绸之路上最著名的商旅文化群体 。 粟特民族起源于中亚 , 在公元一千纪时期足迹遍布全中国 。 在历史文献和艺术作品中 , 粟特商人常与葡萄酒联系在一起 。 此时 , 葡萄种植已成为中亚东部和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产业 。 今天包括中国新疆和青海北部在内的地区 , 在过去被称为西域 。 这片区域由36个王国(或城邦国家)组成 , 后分裂为超过50个拥有常住人口、农业活动密集的聚居地 。 这些边地城池中的一部分最终成为伟大丝绸之路上的绿洲中心城镇 , 让一队队商旅得以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找到一站站落脚地 , 从而穿越浩瀚的沙海 。 新疆出产的葡萄声名远扬 , 今天这些绿洲中仍有许多以盛产葡萄而闻名 。 虽然中国北方的其他省份(比如宁夏)现已成为全球市场上的优质葡萄酒产地 , 但是 , 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历史发轫于新疆的绿洲之中 。
今天 , 中国西部的偏远地区依然能见到传统的维吾尔族酿酒技艺 , 尤其是在喀什一带 。 这种葡萄酒常被称为“幕萨莱思”(museles) , 在阿拉伯语中是“三角形”的意思 , 酒里添加了多种中亚和东亚出产的水果和香料以增添风味 。 新疆的绿洲上至今仍在种植许多丝绸之路上的关键水果和谷物 , 包括高粱(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粟米)、大麦、棉花、瓜、枣、杏和石榴 。
吐鲁番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大型绿洲城市 , 它一度是连接古代中国与中亚的纽带 。 吐鲁番盆地是一片可耕地 , 为穿越沙漠的商旅提供新鲜的水和食物 。 今天 , 吐鲁番的葡萄酒酿造工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欧洲同化 , 不过 , 当地传统的酿酒技艺早在公元前一千纪中期便在丝绸之路沿线孕育而生 。 在1900年至1931年对丝绸之路进行的4次考察中 , 奥莱尔·斯坦因和他的团队在塔里木盆地的现代城市民丰县以北发现了一处名为尼雅的古村落 , 在该处遗址发掘出了完整的葡萄园遗迹和保存完好的古葡萄藤 。 尼雅遗址还出土了其他手工制品 , 包括古罗马钱币和饰有古典纹样的纺织品 , 让人们得以确定遗址以及其中的葡萄园的年代——据此推断 , 该遗址可追溯至公元前一千纪末期 。 有些学者将葡萄最早传入新疆的时间确定在大约公元前3世纪或4世纪 。 支持这一判断的证据有山普拉古墓群01号墓01号墓室中出土的挂毯 , 挂毯上的花纹似乎是一串葡萄 。 对墓室内材料的放射性碳年代测定表明 , 其年代接近公元1年 。 虽然山普拉没有发现葡萄籽 , 但是古墓群中的其他墓葬出土了其他沿丝绸之路传播的关键农作物 , 包括薏米、桃、杏、胡桃、沙枣、黍和青稞 。
张骞|丝绸之路上的葡萄与葡萄酒
文章图片

新疆山普拉古墓群出土织物上的图案 , 艺术史学家认为这是一串葡萄
同样在吐鲁番盆地 , 距离山普拉不远的洋海古墓出土的证据显示 , 新疆种植葡萄的历史其实更加悠久 。 洋海古墓的墓葬沿绿洲边缘分布 。 墓群中出土了一根长116厘米的葡萄藤 , 对这根葡萄藤进行的微观形态学研究表明 , 新疆早在公元前390年至前210年便已有葡萄种植 。 洋海古墓群还发现了其他数种丝绸之路沿线的关键农作物 , 包括大麻酚浓度很高的大麻、用于装饰的野生小花紫草(Lithospermum offcinale)的种子、据推测应为野生种的刺山柑(Capparis spinosa) 。 仅2003年一年 , 洋海古墓群就发现了近500座坟墓 。
据《史记》记载 , 是汉使张骞在公元前128年的凿空之旅将葡萄从费尔干纳(大宛)引入了中国 。 当张骞历尽艰辛从西域返回汉朝的疆土之后 , 据说他曾提到葡萄酒的酿造 , 还称中亚“富人藏酒至万馀石”(约38000升) 。 据张骞所述 , 这种酒“久者数十岁不败” , 因此成为其他农作物无法媲美的、能够作为财产长期积累的产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