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各阶段的培养重点有哪些


孩子各阶段的培养重点有哪些



心理学家告诉你,0-18岁各阶段的养育重点,做对了才能成就孩子 。 快3岁的小男孩不会自己吃饭,不愿意下地走路,更让爸爸妈妈担心的是,不太会说话 。
同龄的小朋友早就能说完整的句子了,只能偶尔说几个词,大部分时间都不愿意开口,和大人交流基本靠“意会” 。
为什么在语言、自理能力、运动能力这些方面有那么严重的滞后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里老人的养育方式不对 。
尤其是爷爷,一直在用照顾小婴儿的方式照顾 。 整天把他抱在手上,陪他玩举高高,吃饭全靠喂,除了玩不让做任何事,满足他的一切要求 。
虽然爷爷很用心地陪伴,即使上班回来很累,只要孙子开心,他就可以不休息、不吃饭,一直抱着二十几斤满屋子转 。 但因为爷爷没有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所以爱得越深,对的阻碍就越大 。
其实不止是老人,很多爸爸妈妈也会一直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孩子,没有意识到他们已经长大了,成长的重点不再是吃饱穿暖,而是通过努力实现自我的价值 。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我们该如何养育孩子,才能让他成长得更好,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小样妈想和大家分享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在孩子成长的路上竖起一个个清晰的小目标 。
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分为8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主要的心理社会任务 。 如果这个任务能够得到顺利解决,就能发展出一种特定的美德,实现人格的健全,并顺利进入下一阶段 。 反之,消极的品质就会出现 。
下面我们逐个地看一下0-18岁之间,孩子会经历的5个阶段,每个阶段我们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
0-18个月: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这一阶段,孩子的任务是发展出对世界的信任感 。 他需要在信任和不信任这对矛盾体中寻找平衡,并且信任感要占主导作用 。
因为信任,孩子能够和父母建立起亲密关系,能在妈妈暂时离开时,相信妈妈会回来,从而不至于崩溃大哭 。 也因为信任,孩子能够安心地探索周围的世界,把精力放在研究和学习上,而不是对父母的反复试探上 。
不过孩子也需要有一点点的不信任感,这样他才不会轻易相信陌生人,从而学会保护自己 。
如何在这个阶段帮孩子发展出对世界的信任呢?心理学家认为,父母或主要照顾者要对孩子的需求敏感,积极回应他,并给他一致性的照料 。
比如宝宝哭了,我们要立刻回应他,看看他是饿了还是尿了 。 即使离宝宝有一点距离,也要先用声音回应他,让他知道妈妈就在身边,马上会过来 。
很多妈妈会很纠结“宝宝哭了要不要马上抱”的问题 。 其实重点不是“抱”,而是要迅速回应 。
回应的方式可以是和宝宝说话、目光的对视,或者查看他有什么需求,找出原因并满足他 。 如果宝宝明明是饿了,我们还抱着他摇晃,没有真正满足他的需求,反而不是好的回应方式 。
除此之外,一致性也很重要 。 如果宝宝哭的时候,我们有时马上回应他,有时又故意拖延不去理他,就会让他感到很困惑,无法对世界建立起信任 。
18个月-3岁:自主对害羞和怀疑
这一阶段,孩子的任务是发展自主性,也就是学会自己做主,自我控制 。
爸爸妈妈会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越来越有主见,也越来越难管了 。 他们不再像婴儿时期那样温顺,而是有了自己的想法,喜欢倔强地说“不”,和大人对着干 。
这其实不是孩子任性,而是随着自我意识的出现,孩子对事情开始有了自己的判断 。 我们都希望孩子长大后能有主见,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可是这些品质不是凭空而来的,需要在幼年时期有意识地培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