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岗|章宇和马丽:在全国房价最低的城市“活着”( 三 )


美玲不死心 , 执意询问人家为啥要戴帽子戴口罩 。
对方回 , 是因为刚洗完头又拔了牙 , 说完就要走 。
结果刚迈出去一步 , 美玲就把人家帽子揪了下来 , 发现头发真的刚洗过 , 而且是黑色的 , 赶忙把帽子还回去:“大冬天的 , 快戴上 , 别冻感冒了 。 ”
然后就被骂了 。

整个过程充溢着一种迟缓的喜感 , 好笑又荒诞 。
《东北虎》中 , 这样的笑点很多 , 但又让人有一种笑得不畅快的感觉 , 就像片中的人一样 , 活得憋闷 , 不畅快 。

徐东无法拒绝别人的要求 , 所以违背自己的心愿送走了爱狗 , 导致小狗被杀;所以才无法拒绝情人一次又一次的示好 , 藕断丝连 。
马千里作为一个包工头 , 富过 , 但很快又穷了 。 这种“夹心饼干”式的职业 , 有着如此遭遇几乎是历史的必然 。
这背后的大背景 , 就是国企改革 , 就是这些年鹤岗的真实历史发展 。
人口往外流 , 加上资金往外流 , 鹤岗有着大片大片的商品房空着 , 想必有很多个“马千里”坐在家中 , 看着亲戚朋友们扔进来的砖块砸破玻璃 , 直愣愣地冲脑门而来 。
是的 , 是有很多人涌去鹤岗买房 , 但真正留在那里住的 , 却少之又少 。
人们不过是给自己留下一个退路 , 然后继续在大城市里卷生卷死 。
而在这样的时代中 , 诗人发疯 , 东北虎被关 , 几乎是必然的事 。

就像片中所说的 , 尊重文化的地方 , 必有光芒 。
但今天有多少人是在尊重文化呢?不过是在尊重钞能力罢了 。
耿军《东北虎》中的人物和故事 , 大多都是取材于鹤岗这片黑土地上真实发生的事情 。
比如大型狗寄养在人家 , 结果被吃了 , 而去寻仇的狗主人;

比如片中过19岁生日的那只东北虎 , 实际上源自鹤岗当地的一条新闻 , 说东北虎又过生日了 。
再比如那个精神病诗人 , 实际上原型是耿军的发小 , 叫张稀稀 , 原先在学校教美术的 , 耿军之前有个纪录片叫《诗与病的旅程》拍的就是他 。
“我们会开玩笑 , 说鹤岗这拨里两个最有才华的人 , 第一个是张稀稀 , 第二是耿军 。 我就特别认同 , 张稀稀是第一 。 ”
但是这样有才华的人 , 为什么在今天会发疯呢?
为什么之前带着亲朋好友发家致富的包工头 , 如今成了众矢之的呢?
为什么原先呼风唤雨的有钱人 , 如今断了腿坐了轮椅呢?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而这些问题 , 便是《东北虎》所想要抵达 , 却最终无法给出答案的问题 。
历史没有答案 , 只有定论 。

于是 , 我们看着片中的徐东和马千里在一种极具讽刺效果的“海浪 , 沙滩 , 海鸥”的背景音中 , 讲述着他们对于南方的幻想 , 即便这幻想也仅仅停留在“温暖”和“比基尼女郎”的范畴上 。
联系到“三亚不再是海南的三亚 , 而是东北的三亚”这句梗 , 《东北虎》想问却没有问出来的或许是:
“究竟为什么他们要留在长久的寒冷之中?”
未来真的会像片尾说的那样“未来可好了 , 一起挺过今天 , 明天可有意思了”吗?
是沉沦下去 , 还是抬头看着天空呢?或许 , 耿军已经在那只飘上长空的红色风筝给出了答案 。
但至于怎么做 , 他没有说 , 也说不出 。 就像那个空有许诺 , 却永远不会到来的未来一样 。
耿军说 , 东北的景观 , 是拍不到头的 。
这种“拍不到头” , 或许就像几十年前那次大爆炸所留下的余响一样 , 提醒人们不要忘记鹤岗 , 不要忘记东北 , 不要忘记这个“共和国的长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