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水暖鸭先知中的鸭是什么鸭

首先回答:是鸭子 。
其次讲为什么?
回答之前,我们要先了解家鸭的驯化史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温和,自古以来就是鸭类禽鸟生活繁息的好地方 。根据考古研究,早在1500万年前的中新世中期我国就有过远古鸭的踪迹出现 。如山东临驹发现的中华河鸭,其骨骼大小及各部分骨骼的构造、长度,都和现生河鸭族鸭类最为近似 。到距今几百万年前的上新世,在河北张家口亦发现有鸭类的化石 。其后,北京周口店等旧石器时期遗址及浙江河姆渡等新石器时期遗址,都发现有野鸭的分布,它们是原始人类猎狩的重要动物之一 。即使至今,我国仍有很多野鸭,它们分别为针尾鸭、绿翅鸭、花脸鸭、罗纹鸭、斑嘴鸭、绿头鸭、赤膀鸭、白眉鸭等 。不过,所有这些,根据动物学家们的意见,只有绿头鸭才是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家鸭的野生祖先 。其它如斑嘴鸭、白眉鸭也可能部分驯化,但其量很少 。
我国是世界上驯养鸭最早的国家,根据福建武平岩石门丘山采集的新石器陶鸭,以及河南安阳殷墟和妇好墓出土的玉鸭、石鸭等,表明我国驯养鸭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比欧洲最早记载的养鸭早十多个世纪 。
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西周时期,我国考古发现的养鸭遗址更多,如辽宁的海岛营子和喀左小转山子考古出土的铜质鸭形尊,其鸭颈长,身肥,嘴扁,酷似今鸭 。尤其是江苏句容浮山果园,还出土了不少鸭蛋和禽骨,其鸭蛋和鸡蛋混放,装在陶罐中,大小也和现代家鸭蛋相近 。可见,我国西周饲养鸭是确信无疑了,而且分布较广,从东北到中原到长江流域,充分反应了我国较为悠久的饲养历史 。
春秋战国时期,根据《周礼·夏宫》记载,当时已有一专门掌管驯养“鹅鹜”以及使它们繁息的官职 。其中“鹜”即家鸭,如《尔雅》中载:“舒凫,鹜” 。《说文》:“鹜,舒凫” 。“舒”即“舍”、“凫”指野鸭,舍养的野鸭称“鹜”,即为今家鸭 。《战国策》中也载:“田需对曰……君鹅鹜有余食 。”说明当时舍养鸭是较普遍的 。尤其是长江流域下游南侧的太湖地区,根据《越绝书》、《吴越春秋》、《吴地记》等记载,当时吴、越为了战争的需要,不仅大力发展农业,其畜牧业也很发展,还出现过所谓“鸭城”这样大规模养鸭情况的记载,开创我国集群大规模饲养鸭的历史 。
至秦始皇统一中国,由于全国南北各地交通的通畅,先进的养鸭技术得到进一步扩散,促进了我国养鸭业的进一步发展 。比如根据考古发现,至汉时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都已有了家鸭的分布 。从东北的辽宁,到黄河流域的河北、河南、山西;华中的湖北、湖南;西南的四川、云南;东南沿海地区的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 。其中湖南资兴还出土了一只“陶鸭圈”,充分反应我国当时小规模家庭养鸭的情景 。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考古出土发现的陶鸭、瓷鸭、陶鸭圈、瓷鸭圈、鸭舍等更多,地区范围也更广 。根据《南史·陈本纪》载:陈武帝与齐军相拒,文帝送米二千石,鸭一千头,炊米煮鸭,誓军攻之,齐军大溃 。这充分说明当时养鸭业是很有基础的,已成为人民生活中的一重要肉食来源 。
在鸭的饲养繁育技术上,这一时期在总结前人经验墓础上,有进一步提高 。如《齐民要术》记载,当时,在饲养管理上,已认识到鸭“五谷,稗子及草,菜……生虫……靡不食矣”,尤其是“水稗实成”,饲鸭最好 。此外,饲养蛋鸭要“纯取雌鸭,无令杂雄……足其粟豆,常令肥饱”,这样“一鸭便生百卵” 。在繁殖上,提出公母比例要“五雌一雄”,选“一岁再伏者为种”,因“一伏者得子少……三伏者,冬寒,雏亦多死” 。而且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鸭都是自然孵化的,这与今天的大多数鸭几乎毫无抱孵性很不相同 。在幼雏的培育上,《齐民要术》指出:“量雏欲出时,四五日内,不用闻打鼓、纺车、大叫、猎犬及春声” 。雏鸭出壳,要“别作笼笼之”,并“先以粳米为粥糜,一顿饱食之,名曰‘填嗦’ 。然后以粟饭,切苦菜,芜苛英为食” 。饮水时要用清水,初次下水“寻宜驱出”,要放入笼中,并置予高处,“敷细草,令寝处其上 。十五日后乃出笼” 。对老鸭,“老,不极生伏矣,宜去之” 。为防即将开产的蛋鸭到处乱生蛋,可“于敞屋之下作窠,多著细草予窠中,令暖 。先刻白木为卵形,案别著一枚以诳之” 。以上种种方法,具有较高学术及实用价值,至今在我国部分农村家庭养鸭中仍有应用 。此外,当时还发明了一种加工咸鸭蛋的方法,即“作,卵子法”,江浙一带多作者,一次就“至数十斛,久停弥替,亦得经夏”,从另一侧面也反映当时养鸭业的发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