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四句教如何理解,论述阳明四句教( 二 )


这句话并不是指客观事物不存在 。所以你想到什么事情,就按照自己的本心去做 。想到善的事情,就去实施;想到恶的事情,就去纠正 。这就是为善去恶,这就是格物 。久而久之,你的物欲就被去除了,你的本心也恢复了,你的所作所为就是至善无恶的了 。王阳明把这一过程比作磨镜子,磨去镜子上的锈迹、灰尘等等,使镜子恢复明亮 。关于四句教,王阳明的两大得意门生:王畿和钱德洪曾产生了一场争论 。
王畿是喜欢独立思考的叛逆学生,他认为,心体既然是无善无恶,那么意也应该是无善无恶,知也是无善无恶,物也是无善无恶 。所以四句教并不究竟 。钱德洪是听老师话的乖学生,他认为,心体原来无善无恶,但是人被物欲沾染得久了,就会有善恶之见,所以要为善去恶,正是为了恢复本体的无善无恶 。所以四句教是完全正确的 。两人争执不下,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相约第二天请教老师 。
第二天在天泉桥,王阳明分别听了他们二人的观点后说,你们俩说的都对 。但是王畿的观点只能说给上根人听,而钱德洪的观点只能说给中下根人听 。上根人一旦彻悟本心,所作所为皆出自本心,没有善恶之念,但一切行为都是善的 。中下根人虽然见到了本心,但是由于物欲习气的影响,所作所为有善有不善,必须经过一番格物功夫,才能回复本心 。
如何理解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

阳明四句教如何理解,论述阳明四句教


王守仁是明朝的理学超级明星 。因曾在绍兴阳明洞修道,所以被世人尊称“阳明先生”,即王阳明 。他学习过朱熹和陆九渊的理学著作和思想,又发展和改变了宋朝的理学 。并在二十出头的年纪,曾经按照朱熹探索宇宙终极奥秘的“格物穷理”法,认认真真“格”了七天七夜竹子,结果一无所获,还大病一场 。从此认定一竹之理尚不能格,又怎能格天下之物?!于是,转了战场,开始花更多精力研读佛经和道经,和道士谈养生,与和尚说禅机 。
并最终悟道,创建了理学2.0版本:“心学” 。王阳明的“心学”的精髓:良知良能 。意思是,每个人都有天然的知,和天能,不需要刻意造作 。何为“致良知”呢? 王阳明认为,人的“良知”就是“初一念”/“是非念”,而“非良知”是“次一念”/“利害念” 。其中“初一念”是善的,因为他是以“是非对错”为判断标准 。而由“良知”发出的“初一念”能带来天然的,不用后天学习的“良能” 。
如:儿女从小就自然懂得要孝顺父母 。虽然每个人的心中都存在“良知”,但同时也存在“非良知” 。这就人性的复杂面:兼容了“天使”与“恶魔” 。例如有一天你看到前面的路人掉了钱包,心中的天使会鼓励你把钱包送还给他 。可心里的“恶魔”也会马上出来蛊惑你留下,并罗列出种种利己的好处:1.有钱可以下馆子大吃一顿2.有钱可以买一直舍不得买的名牌衣服.......于是,恶魔和天使开始了无声而激烈的“辩论” 。
【阳明四句教如何理解,论述阳明四句教】如果是圣人,当然可以将心中的恶魔的一张臭嘴,牢牢粘住 。但绝大多数都是普通人,他们的“利害念太重,私欲太多”,很容易就“高举恶魔的右手,宣布恶魔才是获胜方” 。所以,王阳明提出了“如何才能保持住良知”的问题 。答案是三个字“致良知”,即不能用“次一念”去压倒“初一念” 。而具体的办法就是“存天理,灭人欲” 。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怎么理解?
阳明四句教如何理解,论述阳明四句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