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福州最大“烂尾楼”——中洲岛的前世今生与何去何从( 二 )


道光二十八年(西元1848年)三月 , 美以美会布道士柯林在中洲开办私塾 , 为仓山地区最早的教会私塾 。

同治五年(西元1866年) , 英、德等国侨民又集资在中洲设立海港医院(后迁往上藤路 , 改为塔亭医院 , 即福州市二医院的前身) , 这是外人在仓山设立的第一所医院 。
宣统元年(西元1909年) , 清政府在中洲岛设立闽江水警局 , 所辖范围从洪山桥至川石岛 。
中华民国:设立水上管理机构及海军部门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 , 福建水上警察厅在中洲成立 , 民国15年(公元1926年)12月撤厅 , 并入福建省公安厅为省公安厅直属水上警察队 , 地址仍在中洲 。
民国14年(公元1925年) , 马尾海军铸币厂在中洲设立海军军饷汇兑处 , 向各县推销所铸的辅币银角 , 每日从中洲批售给各钱庄 。

马尾罗星塔有“中国塔”之称 , 世界邮政地名称为“塔锚地(Pagoda Anchorage)”民国37年(公元1948年) , 福州近代著名传教士倪柝声将他位于中东巷24号的祖宅捐出 , 供基督徒聚会使用 。
二、历次“拯救”中洲岛大事记
建国初期 , 中洲岛有一定的建设 , 原有的洋行等被改建为企业办公场所、仓库 , 民居也有一定的增改 , 但全岛的格局基本未动 。
1971年 , 为疏通闽江上游通航 , 将万狩桥、江南桥的桥面抬高 , 架设于原桥面之上 , 并拆除了万寿桥的一个桥墩和四垮石梁 。 两桥抬高后均高于岛上地面 , 另建旱桥连接 , 将中洲岛分割成东西两部分 , 同时连接成一体的大桥改名为“解放大桥” 。

1992年万寿桥、江南桥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1993年 , 闽江大水 , 中洲岛被淹 。 同年启动全面拆迁 , 800多户居民全部迁出 , 土地拟用以招商开发房地产 , 但是招商失败 , 土地长期空置 。

1994年闽江再次大水 , 万寿桥的一个桥墩被毁 , 官方宣布其“水毁” , 将其拆毁 , 改建为“彩虹”桥 , 今已无复旧貌 。

中洲岛拆迁后招商失败长期空置期间 , 中洲基督徒聚会处由民间集资重建 。 注意其在中洲岛的东侧 , 面向大桥 。
2000年 , 市人大决议将中洲岛与乌山广场(福州另一个拆迁后招商失败的房地产项目)改建为公园 , 故事的转折点从此处开始 。

2001年9月 , 福州商请港商“瓦尔特商贸公司(以服装贸易为主)”张礼星投资中洲岛将其开发为商业房地产项目 。 张礼星年轻时 , 相貌与20世纪80年代热播的原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男主角相似 , 被人称为“瓦尔特” , 名噪一时 。 当时中亭街项目刚刚建成 , 门可罗雀 , 房地产界普遍对本项目不看好 , 认为规划将其定位为商业本身就是个错误 。 时人模仿原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撒拉热窝》名称此项目为“瓦尔特保卫中洲岛” 。
在中洲岛的开发过程中 , 喜欢抽富建牌香烟的张礼星成为基督教徒 。 中洲基督教堂被迁往大桥西侧 , 重建后规模更加宏大 。
2003年 , 张礼星斥资2亿港币 , 在中洲岛上建起一座巨大的仿欧式古典建筑 , 整个岛建筑造型就像一艘前进的豪华客轮 。 彼时 , 张礼星在福州经营有福州瓦尔特酒庄有限公司、闽清台山假日大酒店、闽清耐火建材厂等产业 。

张礼星设想 , 中洲岛将建成“中国第一座步行购物岛” , 成为集旅游、购物、美食、娱乐、休闲为一体的“东方威尼斯” 。 中洲岛开业后 , 中洲岛曾围绕休闲娱乐、餐饮等项目免税招商 , 但最终都不了了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