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中国房地产在做“群体性免疫”( 二 )


因为这涉及消费者的信心和普通家庭利益。
这是为何花样年对境外债违约躺平了,但对交付下了军令状——有些人,基因里就分得清“主次矛盾”。
其实也是因为,与项目公司相关的债务通常是可控的。
就像标普分析师林俊熹说的,地方政府的恒大敞口是非常低的。即便是在恒大销售占比12%的大本营广东省,后续影响也会有限。
所以,地方政府有能力把任务设置为“帮助完成这些企业的项目出售、交付”。
恒大的项目,根据中指院统计在全国大概1322个,其中在售、成交未竣工的项目主要分布6个省份。
可以发现,最早流出处置指导文件的,也就是这些地方——广州、贵州、济南等城市,细化到区县,分级处理各自辖区的恒大项目。
为保交房,一些地方允许恒大项目的接盘方,直接把抵押物给买房者备案,把房贷变成信用贷。
只要上级确定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落下去,就无论如何都会解决。
各找各妈、各管各娃。
这种时候,民企相对不太管用。
因为行业融资紧张,而且大多数接盘都是民企算不过账的,所以民企作为潜在收购方,并没有什么优势, 这里是国资的战场。
(就算某些看起来是民企接盘,其实背后也是组合出资,里面真正有主导权的是谁,还要打一个问号。)
地方财政往往没有那么多预算外的支出资金,所以这种事,还是得靠国企,尤其是城投类国企。
可能很多人注意到,上海、北京、武汉的第二轮土拍,基本都是城建、城投类公司的盛宴。
也不是所有地方的城投都有钱。
根据中国区县城投联合会2021年统计,TOP100位的区县城投公司的平均营收也就在58.06亿元,规模普遍较小,平均负债率为59.74%,倒也不低。
中国经营报援引某农商行人士观点指出,当地恒大一个项目,评估的资金缺口在10个亿。照此来算的话,地方城投能救多少个?
所以倒不全是因为城投有钱,只是他们这时候出马,风险更可控,也有兜底。
再不济,每一级政府还有应急资金嘛。
那么回过头来,对于单个项目的交付,问题解决与否、交付时间长短,不取决于恒大们,而 取决于当地城投和当地政府的钱包。
关于投资人——
考验股东人品的时候到了
一定程度上,国内的购房人,享有体制的红利,但投资人不一定有。
债权人还是会尴尬一些。
来自惠誉对“中国企业违约后进展”的统计,自2018年起境内外共157家违约发行人,近半数的重整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超过6成的企业破产重整后,大部分仅给予债券持有人1/3或更少的回收率,一些回收率甚至不足10%。
一方面因为在国内,保障就业及社会稳定,永远是地方政府的优先目标。
另一方面嘛…用最近某通电话会上CFO的话,“我觉得我的职业生涯差不多将要结束了。现在我们才发现,债务的重组将会成为常态,债务的偿还将会成为个例。”
“信用债原来不是看信用,是看人品。”
但是先债后股,和股东相比,债权人还是能平复一下心情。
其实到最后,啥都不怕,就怕大股东和发行人转移资产,一面躺平、一面掩护撤退。
最近有一家悬崖上已经违约的企业,频繁的集团内股权转移,就很值得引起警惕。
总而言之,考验人品的时候到了。
关于导向——
救市之心不可有、求生之心不可无
最近海外评级异常激动。而且最先对内房企动手的,永远都是“三大家”。
标普、穆迪、惠誉,可能内部竞争也很激烈吧~
(来源电影)
“三大家”说,恒大问题可能产生广泛影响,已经加剧了开发商之间的信贷两极分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