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京房回忆009,曾经的广外学区、远见名苑、红居工程、钉子户

昆明|京房回忆009,曾经的广外学区、远见名苑、红居工程、钉子户


北京章哥 , 房地产从业20年 , 通晓业内门道 , 我不做所谓的“专家” , 只用二十年实战经验帮大家答疑解惑 。
本系列只是回忆 , 钩沉北京20多年来的楼市片段 。 随笔而已 , 既不映射现实 , 也不预测未来 。 楼市的历史有点儿特殊 , 总能让人感觉庆幸或后悔 。
但这就对了 , 所谓普通人的生活 , 就是一次次的侥幸和错失机会 。 后悔也好 , 庆幸也罢 , 往事就在这里 。
一、
路过广外 , 顺便到朋友家串个门儿 。
北京人现在已经没有不提前打招呼就上门的习惯了 , 可在30年之前那是太正常不过的事儿了 。 不是不想预约 , 谁也不愿意撞锁白跑 , 但当年那不是没条件吗 。 连BB机都没有 , 总不能提前一个月写封信吧 , 这也太隆重了 。 那会儿虽然有胡同口儿的公共电话 , 但除非是要紧的事情 , 否则谁也不轻易的用 , 不仅麻烦还花钱 , 犯不上 。
但我和老朋友之间却还保留着不预约的习惯 , 当然可以算不讲礼貌 , 但也透着亲切与自然 。 路过了有时间就进去坐十分钟 , 不用准备也甭张罗 , 不吃饭聊两句就走 , 连送都不用 。 当然 , 这只限于30年以上的交情 , 而且还得是在老城区居住的 , 否则咱还是顺应时代发展吧 , 得讲礼貌 。
【昆明|京房回忆009,曾经的广外学区、远见名苑、红居工程、钉子户】二、
朋友家是老宣武 , 不知道住了几代人 。 本来住在广内黄土店 , 他爷爷连修鞋卖鱼带种地 , 他也搞不明白这几个工种怎么安排的 , 反正就是底层百姓吧 , 为了糊口什么都干 。 50年代拆迁 , 他们家被安置到了广外大红庙 , 从此就基本没动地方儿 。
我对红庙不熟 , 小时候没怎么去过 , 也没什么印象 , 反正就是一排排的平房 , 没什么特殊的 。 但有可能是被这朋友给忽悠的 , 我总觉得自己见过这座关帝庙 。 但其实不可能 , 庙早就没了 , 肯定是我的记忆出了问题 。
这地方听老宣武说以前就是菜地坟地 , 江苏和浙江的义园就在附近 , 相当于南方人的公墓 。 然后还有个蔬菜批发市场 , 朋友的爷爷就在广内种了菜拉到广外卖 。 对他这段回忆我也表示不理解 , 应该是城外种菜拉到城里卖啊 , 你爷爷怎么反着来?搞不懂 , 有老宣武要有明白的给我讲讲 。
红居这个称呼应该是6/70年代才有的 , 没多少年 。 估计是嫌“庙”有封建色彩吧 , 改成“居”显得挺有意境 。 但其实不怎么样 , 在我印象中破极了 , 典型的南城风貌 。 二机厂附近的马路倒挺宽 , 好像还有个什么厂子 , 生产麻包的 , 可能是给铁道上装货用的吧 。
对了 , 最典型的地名其实应该是红居斜街 。 老北京有说法 , 只要是在城门附近 , 所有斜街都是行人自发踩出来的 , 基本就两个功能 , 卖菜和上坟 。 世上本没有路 , 卖菜上坟的多了 , 也就趟出了一条斜路 , 抄近道儿 。
三、
红居一带应该是2000年前后拆迁的 , 朋友家就是那会儿拆的 。 三年的周转期 , 自己找地方住 。 朋友的父母舍不得租房钱 , 让我在崇文找了个工地 , 一家五口竟然在工棚里住了两年多 , 还辗转了好几个工地 。 这就是典型的老北京人 , 吃苦耐劳 , 能凑合就尽量不乱花钱 。
现在远见名苑傍边是北京四中广外校区 , 其实这里就是最早的红居工程起步区 。 按道理应该是整体拆迁的 , 但宣武区没钱 , 实在拆不动 , 也没什么开发商愿意接手 。 区里没办法就先搁下了 , 可是人口越来越多 , 矛盾越来越突出 。 可能是为了显示整改的决心吧 , 也是让红庙的孩子们有学上 , 于是就先拆迁一小块 , 盖出个学校来以安抚民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