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的教案( 三 )


(大家集体交流讨论 。)
(由同学上来展示资料 。)
2、讨论:《一封信》“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可以看出作者孤独彷徨和烦闷的心情 。
《哪里走》“在歧路之前,我只有彷徨罢了 。”表现作者不满现实,但对革命力量还缺乏认识,看不清前进的方向 。
3、结论:从朱自清的生平了解到,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作为一位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自由知识分子,他也有过苦闷彷徨 。
4、小结:
不错,有了这么多资料,可以看出大家不理解的几句话和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当时的心情有很大关系,请大家谈谈自己看法 。
讨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从本文写作背景看,开门见山点明了作者当时的苦闷彷徨的心境 。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结合本段其它语句,作者越是喜爱这片静谧的月下荷塘,也看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彷徨,想逃避又难以超然的感受 。
“但热闹的是他们,我什么也没有 。”点明了作者虽然在月下荷塘中得到了释放,但又不能完全超越现实之外的淡淡的哀愁 。
(用多媒体把同学们的观点显示在大屏幕上 。)
四、课文解读
第四段月色下的荷塘:
1、“弥望”──充满视野,满眼 。“田田”──多,连绵不绝 。
(通过直观优美的荷塘图片来启发引导 。)
2、第二句,采用了比喻,舞女的裙 。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相似,这个比喻是“多边”的,即它不仅表达了“荷”的高贵,还传达出它的标志,典雅,圣洁,飘逸,灵动,清峻等魅力,使叶子产生了动感,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 。
(展示动感的荷叶图片 。)
3、“层层”──高低有序 。(图片)
4、“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本句运用了拟人;拟人的运用可以回应上面的“舞女”,荷茎象舞女,叶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颜,这样把整个舞女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
(展示对比图片 。)
5、“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本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格,为什么把荷花比喻成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呢?因为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点缀着”的,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白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碧天”里的“星星”相似;荷花是“袅娜”、“羞涩”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态与色泽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 。
(展示对比图片 。)
上面作者通过叶子、花,描绘了荷塘的形态美,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荷塘的动态美 。
6、重点理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一句把“清香”比喻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里作者使用了几种感官感觉?
(展示powerpoint课件中的对比页面.)
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 。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 。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造成感觉的转移 。
这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我们一起把它叫做“通感” 。所以这句话作者同时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