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找合作办厂的工作 义乌找合作办厂( 二 )


义乌西塘村人吴劲洪从小就对父辈们 , 走衢州线到江西“鸡毛换糖”的事情充满好奇 。“父亲每次回到家堆满了鸡毛,一捆捆扎好后,我坐在他推的独轮车上,装着满箱子鸡毛去供销社卖 。”吴劲洪回忆道,“1988年,我初中毕业,不想继续读书,不安分挺想做生意的,于是开始跟着父亲到全国各地跑市场 。”
第一站是湖南株洲,吴劲洪手托肩扛着义乌货,挤上绿皮火车经过两天一夜才到站 。最初,在株洲大街小巷沿街叫卖小商品,如此往返于义乌与株洲之间,后面干脆在株洲租了一间门店,开始在当地做义乌小商品批发,后来市场上专门为商贩进货的“托运部”诞生了,几个人的货组一车运,一般三天发一趟车 。再往后义乌政府成立了南方联、北方联,并形成了干线物流的管理规范,这就是义乌物流行业的前身 。

义乌找合作办厂的工作 义乌找合作办厂


过了两年,不偏安一隅的吴劲洪关闭株洲的门店,选择去做最早一波的“北漂”,1900年在北京“天外天小商品市场”开店(该市场于2004年关闭),主要卖过袜子、服装,但也就做了两年,他还是选择回到义乌市场经营当铺 。
吴劲洪表示,“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时代赋予你红利,当时只要拿到义乌的货去跑市?。?基本上都能赚到钱 。我除了西藏、新疆,全国其他地方基本都跑过 。”在义乌市场建立最初的十年,正是因为像吴劲洪这样的义乌商人 , 敢闯敢拼才在当时信息不发达的年代,用“人肉广告”的方式,把义乌小商品带向全国,同时又把全国其它的货带回义乌市?。?形成了最初的产业集群效应 。
以义乌小商品贸易为纽带的商人 , 在全国各地开始建立本地圈子商邦,大家共享信息、共享资源 , 甚至在当地推动着义乌市场的落地 。
自1986年以来,义乌市场发展带动了家庭作坊的兴起,形成了“前店后厂”和“专业村”的现象 。比如,廿三里如甫村内个体工商户50余家,60%的农户经营办厂,成为塑料玩具加工专业村 。此外,还涌现了义乌第一个“头花”专业村——郑山头村 。
第二个十年:1993年—2002年“品牌意识萌芽”
——工厂“跑量”思维,“触网”后知后觉
1990年,在吴劲洪刚开始北漂时,20岁出头的后生陈飞来到义乌,在篁园路的市场租下了摊位,从上海的玩具厂进货,在义乌进行批发 。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当时电动剃须刀在国内还属于高端奢侈品,主要零售渠道来自国企供销社,于是他开始酝酿进入这一行 。
1992年,杭州师大毕业的马云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已经当了4年英语老师,在圈内已小有名气的他经常接到一些翻译“私活”,于是马云创立了海博翻译社,但兼职创业并非易事 , 当时赚的钱还不够给员工发工资 , 马云不得不背上麻袋跑到义乌进货,回去卖礼品、鲜花来补贴开销 。
海博社给马云带来最大的财富,是1994年接到一笔赴美担任翻译的业务,让他在美国第一次接触到互联网,瞬间打开了第二次创业的大门,在23位亲友一致反对中创办了“中国黄页”,去北京没有预约的情况下拜访客户,兜售自己“中国信息高速公路”的梦想时 , 屡屡碰壁 。虽然“中国黄页”没有成功,但后面阿里巴巴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
千禧年间,网易、新浪、搜狐的相继上市,验证了马云对互联网时代来临的预判 , 只是电商的步伐至少慢了“半拍” 。而当时,以义乌为代表的小商品市场在线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据当年刚入物流行业的70后冯建国(化名)透露,“现场、现金、现货”是那个年代商贸的主要特征,商人和商品在义乌高度集中后再分流 , 还没有“仓储”的概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