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找合作办厂的工作 义乌找合作办厂

来源:【家庭周报】

义乌找合作办厂的工作 义乌找合作办厂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十八户农民按下指印,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为后续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打开了新局面 。
四年后的1982年 , 自然资源匮乏、地少人多、不宜农耕的义乌 , 再也等不起了,时任县委领导班子发扬义乌百年的“鸡毛换糖”行商文化,开创性地提出了“兴商建县”的发展战略 , 建立了最早的小商品交易流通市场 。
几代人用了40年时间,把义乌从“马路市场”蜕变成“世界超市”,经历了“六次易址,十次扩建”,义乌从最初的小县城,发展成一个国际化的“东方神秘之都”,在全球市场代表“中国制造”的一股中坚力量 。且义乌已成为阿里、京东等电商巨头的“兵家必争之地” 。然而 , 挑战和变革一直是义乌市场发展的主旋律 。
“如果还不做出改变,那70%以上的商家都将被淘汰 。”
一位在义乌经商超过30年的老板直言不讳 。经历互联网大潮洗礼,数字经济成为主流 , 传统商贸流通方式发生改变:品质和品牌的进化、去中间化的交易、一体化数字供应链的建设、Z世代消费理念的转变……
这些市场变化都会传导到义乌“一盘货”上 。义乌货,很大程度上让人又爱又恨,爱的是价格低,品类丰富,啥都有;恨得是,质量参差不齐,诺大的市?。肟焖倬颊业胶没醪⒎且资?。以及国内外宏观环境突变,被打上“低质、低价、低技术”标签的义乌货,所受到的市场挑战更为强烈 。
事实上,义乌没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所以无论当地政府还是小商品城 , 都始终带着“危机意识”谋变 , 而挖掘每一段历程背后,都有一群义乌商人在用自己的方式,共同推动义乌“一盘货”不断转型升级,探究义乌供应链变革,不可回避这些人在当时特定环境下的时代缩影 。
第一个十年:1982年—1992年“混沌中摸索”
——物质匮乏 , 点“货”成金
改革开放初期 , 虽然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当时的市场经济发展还受到思想束缚,义乌在商品经济上的激进与凤阳小岗村在农业生产方式上的冒进,都是在“混沌”中摸索前行的,幸运的是它们的模式都得到市场验证和社会认可 。
义乌的第一个十年,如履薄冰,没有给大众留下巨富巨豪的个人身影,但某种意义上为给个体经济注入活力,为奔向共同富裕埋下了伏笔,这么看来也是幸运的十年 。因为彼时看似“时代的宠儿”,付出的代价却是巨大的 。
【义乌找合作办厂的工作 义乌找合作办厂】被誉为“中国第一商贩”的年广久就是其中之一,这位“30后”从街头摆摊起步,创立炒货第一品牌,算是安徽芜湖同根的洽洽、三只松鼠的“鼻祖”了 。1980年,文盲商人年广久已经实现百万收入,因为业务忙不过来,小作坊雇了12个人,超过了当时8个人以内的要求,被打上“走资派”、“剥削”的标签 。
无独有偶,用“罐头换飞机”的第一人牟其中,1982年在老家重庆与人合办“万县市中德商店”,开展了跨地区的“四代”(代购、代销、代组织、代托运)业务,第一年便获得了近8万元利润,结果次年却因判定为“投机倒把、买空卖空”的罪名锒铛入狱 。
当时电视还没普及,看不到鼓励创业致富的《赢在中国》,更没有“企业家”概念,年广久、牟其中的“英雄事迹”只是在坊间流传,且风评褒贬不一 。那个信息不对称的年代,大家更相信“眼见为实”,受自己身边的人或事所影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