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苏轼传翻译原文 苏轼传文言文翻译注释( 三 )


不意今日此论复兴 。立法之初,其费已厚,纵使薄有所获,而征商之额,所损必多 。譬之有人为其主畜牧,以一牛易五羊,一牛之失,则隐而不言;五羊之获,则指为劳绩 。
今坏常平而言青苗之功,亏商税而取均输之利,何以异此?臣窃以为过矣 。议者必谓:‘民可与乐成,难与虑始 。’故陛下坚执不顾,期于必行 。此乃战国贪功之人,行险侥幸之说,未及乐成,而怨已起矣 。
臣之所愿陛下结人心者,此也 。国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浅深,不在乎强与弱;历数之所以长短者,在风俗之薄厚,不在乎富与贫 。人主知此,则知所轻重矣 。
故臣愿陛下务崇道德而厚风俗,不愿陛下急于有功而贪富强 。爱惜风俗如护元气 。圣人非不知深刻之法可以齐众,勇悍之夫可以集事,忠厚近于迂阔,老成初若迟钝,然终不肯以彼易此者,知其所得小而所丧大也 。
仁祖持法至宽,用人有叙,专务掩覆过失,未尝轻改旧章 。考其成功,则曰未至 。以言乎用兵,则十出而九败;以言乎府库,则仅足而无余 。
徒以德泽在人,风俗知义,故升遐之日,天下归仁焉 。议者见其末年吏多因循,事不振举,乃欲矫之以苛察,齐之以智能,招来亲进勇锐之人,以图一切速成之效 。
未享其利,浇风已成 。多开骤进之门,使有意外之得 。公卿侍従跬步可图,俾常调之人,举生非望,欲望风俗之厚,岂可得哉?近岁朴拙之人愈少,巧进之士益多 。
惟陛下哀之救之,以简易为法,以清净为心,而民德归厚 。臣之所愿陛下厚风俗者,此也 。祖宗委任台谏,未尝罪一言者 。纵有薄责,旋即超升,许以风闻,而无官长 。
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 。台谏固未必皆贤,所言亦未必皆是 。然须养其锐气,而借之重权者,岂徒然哉?将以折奸臣之萌也 。今法令严密,朝廷清明,所谓奸臣,万无此理 。
然养猫以去鼠,不可以无鼠而养不捕之猫;畜狗以防盗,不可以无盗而畜不吠之狗 。陛下得不上念祖宗设此官之意,下为子孙万世之防?
臣闻长老之谈,皆谓台谏所言,常随天下公议 。公议所与,台谏亦与之;公议所击,台谏亦击之 。今者物论沸腾,怨讟交至,公议所在,亦知之矣 。臣恐自兹以往,习惯成风,尽为执政私人,以致人主孤立,纪纲一废,何事不生!臣之所愿陛下存纪纲者,此也 。”
轼见安石赞神宗以独断专任,因试进士发策,以“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桓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为问 。
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 。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徙知密州 。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従?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
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 。”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有盗窃发,安抚司遣三班使臣领悍卒来捕,卒凶暴恣行,至以禁物诬民,入其家争斗杀人,且畏罪惊溃,将为乱 。
民奔诉轼,轼投其书不视,曰:“必不至此 。”散卒闻之,少安,徐使人招出戮之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