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苏轼传翻译原文 苏轼传文言文翻译注释( 五 )


尝读祖宗《宝训》,因及时事,轼历言:“今赏罚不明,善恶无所劝沮;又黄河势方北流,而强使之东;夏人入镇戎,杀掠数万人,帅臣不以闻 。每事如此,恐浸成衰乱之渐 。”
轼尝锁宿禁中,召入对便殿 。宣仁后问曰:“卿前年为何官?”曰:“臣为常州团练副使 。”曰:“今为何官?”曰:“臣今待罪翰林学士 。”曰:“何以遽至此?”曰:“遭遇太皇太后、皇帝陛下 。”曰:“非也 。”曰:“岂大臣论荐乎?”曰:“亦非也 。”
轼惊曰:“臣虽无状,不敢自他途以进 。”曰:“此先帝意也 。先帝每诵卿文章,必叹曰‘奇才!奇才!’但未及进用卿耳 。”轼不觉哭失声 。宣仁后与哲宗亦泣,左右皆感涕 。已而命坐赐茶,撤御前金莲烛送归院 。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 。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不能言 。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 。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 。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未行,谏官言:前相蔡确知安州,作诗借郝处俊事,以讥太皇太后 。大臣议迁之岭南 。
轼密疏:“朝廷若薄确之罪,则于皇帝孝治为不足;若深罪确,则于太皇太后仁政为小累 。谓宜皇帝敕置狱逮治,太皇太后出手诏赦之,则于仁孝两得矣 。”宣仁后心善轼言,而不能用 。轼出郊,用前执政恩例,遣内侍赐龙茶、银合,慰劳甚厚 。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 。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 。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
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 。”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 。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 。
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 。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 。
漕河失利,取给江潮,舟行市中,潮又多淤,三年一淘,为民大患,六井亦几于废 。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 。复造堰<片臿>,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 。
以余力复完六井 。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 。吴人种菱,春辄芟除,不遗寸草 。且募人种菱湖中,葑不复生 。收其利以备修湖,取救荒余钱万缗、粮万石,及请得百僧度牒以募役者 。
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 。杭人名为苏公堤 。杭僧净源,旧居海滨,与舶客交通 。舶至高丽,交誉之 。元丰末,其王子义天来朝,因往拜焉 。
至是,净源死,其徒窃持其像,附舶往告 。义天亦使其徒来祭,因持其国母二金塔,云祝两宫寿 。轼不纳,奏之曰:“高丽久不入贡,失赐予厚利,意欲求朝,未测吾所以待之厚薄,故因祭亡僧而行祝寿之礼 。
若受而不答,将生怨心;受而厚赐之,正堕其计 。今宜勿与知,従州郡自以理却之 。彼庸僧猾商,为国生事,渐不可长,宜痛加惩创 。”朝廷皆従之 。
未几,贡使果至 。旧例,使所至吴越七州,费二万四千余缗 。轼乃令诸州量事裁损,民获交易之利,无复侵挠之害矣 。浙江潮自海门东来,势如雷霆,而浮山峙于江中,与渔浦诸山犬牙相错,洄洑激射,岁败公私船不可胜计 。
轼议自浙江上流地名石门,并山而东,凿为漕河,引浙江及谿谷诸水二十余里以达于江 。又并山为岸,不能十里以达龙山大慈浦,自浦北折抵小岭,凿岭六十五丈以达岭东古河,浚古河数里,达于龙山漕河,以避浮山之险 。人以为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