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中国零食江湖30年浮沉史( 二 )


那是一个让人神往的“大”时代——
“大单品+大生产+大渠道+大零售”的模式催生出这些1.0时代的“零食大王” , 他们针对大众需求和市场特点 , 着重研发少数的SKU商品 , 然后通过将其大规模量产 , 再借助成千上万的经销商 , 最终将商品触达到全国的消费者 。
他们也是把营销做得最早、最大也是最好的一批企业 。 当代流行的鬼畜广告、明星代言、IP联名、定制包装无非都是当年的概念翻新 。
作为中国零食市场的原教旨主义 , 丰厚的利润和经验沉积让他们在身后长达20年都困在了荣光带来的错觉中 。 等到回过神来 , 才发现曾经那些不像样的对手 , 已经在他们四周竖起了难以逾越的高墙 。
企业|中国零食江湖30年浮沉史
文章图片

零食2.0时代:品牌连锁
2000年以后 , 已经积累了十余年的“零食大王”们相继在领域里挖到了第一桶金 。
大白兔奶糖的营业额达到了6亿人民币、洽洽瓜子开启了销售额超过15亿的高速增长、达利则直接迈入了100亿俱乐部 , 并一举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即便这些资深企业在财务表现上已经进入头部行列 , 也远不足以填满中国既宽又深的零食市场 , 一些后来者逐渐崭露头角 。
2002年 , 好想你不再局限于枣片产品 , 用红枣醋饮、奇特香枣、红枣人参茶等补全了“枣系零食”的细分版图;2005年 , 从食品小作坊长起来的盐津铺子 , 正式踏上了漫长且辛苦的自研食品之路 。
2004年 , 刚出道的香飘飘在速溶杯装奶茶市场上几无对手 , 一路向“环绕地球两圈”的销量目标高歌猛进;而2007年才创立的有友食品 , 也很快用一根泡椒凤爪在垂直品类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 。
事实证明 , 虽然这些零食企业大致还是走了前辈们的老路 , 但这些专注做产品的追随者后来都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认可 。 而几乎是同时 , 还有一种零食业的新模式正在悄然出现 。
2001年 , 休闲食品连锁品牌来伊份正式诞生 , 事实上两年之前 , 它已经在上海拥有了第一家小店 。
最初的来伊份主要经营当时还未兴盛的炒货生意 , 其中单品“蜜制核桃”的销量尤其拔尖 。 或许是感念这带有浓郁年代色彩的“核桃发家史” , 来伊份上市之际直接把一头驮着核桃的牛牵到了上交所门口 。
后来随着生意的不断做大 , 来伊份的炒货品类不断增多 , 直至覆盖了肉制品、豆制品、果干果蔬、糖巧果冻、糕点、进口食品等零食全品类 。
单从起步阶段的发展思路来看 , 来伊份可谓是有意无意的启发了当今不少零食新贵 。 学得最有模有样的一个 , 便是杨红春创立的良品铺子 。
2006年 , 刚从科龙电器辞职不久的杨红春 , 拉上几个旧相识和从亲戚朋友那借的60多万 , 踏上了创业之路 。 初出茅庐的良品铺子 , 不止是连锁店铺的经营模式 , 就连依靠干果炒货在同业里出圈的思路 , 都和来伊份如出一辙 。
不过不同于来伊份在品类方面的后知后觉 , 良品铺子一创立就动了“要把各地美味的零食汇聚在一家店铺”的念头;在扩张方面 , 良品铺子对加盟店的宽容也有别于来伊份对直营店的执着 。
于是 , 继2006年在武汉开出第一家门店之后 , 一套“先竖样板 , 再招加盟”的打法推动着良品铺子的疾速扩张 。 从2007年的28家店、2008年的88家店 , 再到2012年的近千家店 , 良品铺子单从店铺规模来看 , 不输先行7年的来伊份 。
企业|中国零食江湖30年浮沉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