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房率|央媒高调“炮轰”:买110平到手不到60平,再见了公摊面积?( 二 )


包括但不限于楼梯、过道、大堂、电梯井、管道井、地下室、设备间、变电室、垃圾通道甚至小区警卫室、物业管理用房等等。
说得再直白一点,就是你和你的邻居都掏了钱,却不属于任何一家的那部分。
目前来看,我国在公摊面积上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必须控制在哪个区间范围内,但行业内仍然有着不成文的规矩。一般来说:
1、多楼层的住房(7层以下的住宅):7%-12%。
2、小高层的住房(7-11层左右的住宅):10%-16%。
3、高楼层的住房(12-33层的住宅):14%-24%。
4、别墅类型的住宅(包括地下楼层在内的3层楼房):1%-8%。
也就是说,通常来讲高层的得房率应该在75%以上,小高层在84%以上,洋房在88%以上才是正常操作,大家可以自行比对下自己买房的得房率..
当然,公共区域确实用到了,考虑到开发商盖楼也有成本,也需要盈利,完全不付费也不现实。
但这真不是“割韭菜”的借口啊!
得房率|央媒高调“炮轰”:买110平到手不到60平,再见了公摊面积?


归根结底,公摊面积让人忍无可忍的,是以下三点:
一是公摊面积怎么摊,没有明确标准。
目前的标准就是没有标准...
等于说开发商说是多少,就是多少。
这就留给了开发商一些“弹性空间”。
在新楼盘入市之前,是需要专业的测绘公司实地测量面积,并出示测绘报告的。
但如果开发商和测绘公司“老熟人”了,那么就会产生各种骚操作:
比如把绿化带、售楼处、底商等偷偷加在公摊面积里面(严格意义上是违规行为),然后再让全体业主“均摊”。反正和套内面积单价是一样的,收取的物业费也是一样的。
举个????:
不说多的,一个小区规划500套住宅,均价6万元/平,每套房子哪怕多出1㎡的“公摊”,那就多出了3000万的货值。
小算盘打得隔着十里路都能听到。
而咱们买房,既不可能拿到专业测绘报告,也没那个能力可以把房子上上下下测量一遍。
所以通常情况下,业主们也都默许了“公摊面积”的存在。
二是多次利用,”一鱼多吃“。
业主很有可能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为“公摊面积”多付费。
比如,有些开发商会把地下室作为公摊面积算一次费用,之后把它改造成地下停车场,再收取一次车位费。
再比如,物业费、取暖费按的是建筑面积来收取,但物业打扫的只有公摊,取暖暖的也只有套内,这笔帐,怕是难算明白。
还有广受大家诟病的电梯广告,伯爵旅拍和妙可蓝多奶酪棒的旋律至今都还在哥们大脑里环绕...(对两个品牌没有任何看法)
按理说大家付的的公摊面积是有电梯空间的,那广告收益怎么就不全业主共享了呢?花钱买“骚扰”,实属有些冤大头了。
三是公摊面积越来越大。
原因很多:
拿北京来说。
1、随着监管趋于严格,开发商不能”偷面积“了,以往开发商大手一挥,“飘窗,送!”、“设备平台,送!”,但现在再偷摸打额外面积的主意,就会被要求立刻整改。
2、住宅规划条件发生了变化。比如高标准住宅,因为需要采用环保材料,外墙厚度会增加;同时12层以上的住宅,要求必须配备两部电梯,一来二去的,公摊面积肯定会增加。
3、低容积率的产品越来越少了。补充一个热知识:容积率越低,得房率一定是更高的。
地块的面积只有这么大,在合理规定范围之内,那肯定是盖的越多盖的越高,越能卖钱。低利润时代,不排除有很多良心的开发商,但有些开发商难以静下心来打磨产品,就会导致得房率一路走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