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一道同风雨是谁写的 青山一道同云雨

“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近段时间,这句诗很火 。原因是,它在中国的唐诗里停泊了一千多年,已接近没人知道的地步,但日本人却把它贴在支援武汉的物资上,让人们看到了日本人对中国古文化的理解和应用甚至超过了是中国人自己,引发了不少感叹,甚至,让很多网友感到“深感痛心” 。与之相伴的还有“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等等 。

青山一道同风雨是谁写的 青山一道同云雨


先来介绍一下诗作者王昌龄 。
很废话地说他的唐朝人,也很废话地说他的诗写得太好了,随便拎出来几首大家都会背: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但是,要问这“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还真有些不知道 。
沅水通流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
青山一道同风雨是谁写的 青山一道同云雨


诗题为《送柴侍御》,是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意思是: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 。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日本人把后二句贴在支援武汉的物资上,给用“活”了,用得真好、真妙、真有文化 。网友们针对这句诗展开的话题无非两层意思:1.中国人怎么就不会用呢?2.其他国家为什么就不会用呢?比如韩国等,也是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 。
我们先把“比如韩国”这个问题的尾巴解决了 。可以肯定的是,不是不会用,而是用法不同 。韩国人的用法是拿来主义,而且一定要拿成自己的,即使拿不成自己的也死不认账 。比如:“孔子是韩国的”、“端午节是韩国的”等等,还拿这些东西去申遗,虽然失败了,但仍然不甘心 。在这方面,中国人应该都有领教 。
青山一道同风雨是谁写的 青山一道同云雨


中华文化的输出,历史久远,地域宽阔 。活着的是文化,死了的是文物 。在学界有这们一句话:汉唐文化看日本,明清文化看韩国,民国文化看台湾 。学者们为此很担忧,说是中国文化的在中国大陆的断层令人心痛 。对此,我们说,中国的文化不管走到哪里,都是中国的文化,到日本也是中国的文化,到韩国还是中国的文化,而台湾更是祖国不可侵害的一部分,所以,没有必要对此过多忧虑,但断层确实是不应该的 。
绕道说说鲁迅 。
青山一道同风雨是谁写的 青山一道同云雨


《鲁迅论语文改革》一书原文开篇便是这八个字: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对此,鲁迅解释说:“因为汉字的艰深,使全中国大多数的人民,永远和前进的文化隔离,中国的人民,绝不会聪明起来,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压榨,理解整个民族的危机 。”后来,又不止一次地提及汉字的弊病 。
——比如,在《汉字和拉丁化》中写道:“不错,汉字是古代传下来的宝贝,但我们的祖先,比汉字还要古,所以我们更是古代传下来的宝贝 。为汉字而牺牲我们,还是为我们而牺牲汉字呢?这是只要还没有丧心病狂的人,都能够马上回答的 。”
——比如,在《关于新文字》中写道:“方块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