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宏斌|地产圈再没“孙宏斌轮”( 二 )


宋卫平起初信任孙宏斌 , 他认为孙是“死过一次又重新活过来”的人——大概指的是孙宏斌曾有牢狱之灾和顺驰的创业经历 , 认为孙宏斌比他更有斗志和激情 , 也更适合执掌绿城 。 但因种种原因 , 这三起收购行动最终均以失败告终 , 除了灰头土脸干一通 , 孙宏斌似乎什么都没得到 。
不过 , 市场在这几桩声势浩大的收购案中认识了孙宏斌 , 这个“大方爽快”的山西商人 , 成了他们日后遇到困难时最喜欢寻求帮助的对象之一 。
孙宏斌后来告诉媒体 , 其实很多并购项目都是对方主动找来 , 对方认为他比较厚道 , 因此一旦想卖项目 , 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融创 。 而融创也有自己的算盘:通过此类收并购 , 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增加土地储备 , 同时快速切入各地市场 。



孙宏斌开始沉迷 。 整个2016年 , 融创的收购项目多达16个 , 标的公司位于众多一二线城市 , 总金额将近600亿 。 他还告诉手下 , 要懂得利用金融杠杆来扩大规模 , 未来数年将持续“地产+金融”的模式 。 在这种思路下 , 融创当年的净资产负债率攀升至121.5% 。 即使是在普遍高负债率的地产界 , 这也是个容易引发不安的数字 。
在成成败败的各种并购交易中 , 融创和它的掌门人逐渐被打上了喜欢“接盘”的标签 。 孙宏斌大胆的认为 , 越是在市场不景气的时候 , 越容易出现并购机会 。 只要能借到更多的钱、更便宜的钱、更长的钱(长到足以穿越大类资产配置的周期) , 那用于并购的成本就算不上什么 。 这个时候 , 你去搞“减杠杆”那一套反而是不对的 。 用融创高管的话说 , 坚持高周转就是融创之所以成功的关键之一 。
曾是融创早期股东的贝恩资本中国区CEO竺稼也认为 , 对房地产公司的负债率要分开看 , 如果一家公司的现金流状况非常好 , 那么即使它的资产负债率高也不是问题 。 在融创狂飙突进的那段时期 , 他觉得在所有地产公司中 , 融创的现金流是做得最好的 。
一直到去年上半年 , 情况看上去似乎都是这样 。 当期融创营收958亿 , 净利润119亿 , 两者同比均明显上涨 。 和不少业内房企相比 , 融创的日子要好过很多 。 孙宏斌也底气十足 , 认为除融创之外的其他房企 , 谁爆雷都不奇怪 。 虽然当时融创已在寻求降低融资成本和负债 , 但没多少人察觉到 , 这个并购达人很快就要遇到麻烦 。
真正让孙宏斌和融创凭借并购名声大噪的 , 是2017年驰援乐视和并购万达文旅项目 。 焦头烂额中的贾跃亭和王健林 , 都想到了“厚道人”孙宏斌 , 并且分别在双方初次见面后的短短一个月乃至几天内 , 就火速敲定了高达几百亿的生意 。 孙宏斌意气风发 , 在日后谈到与万达的“世纪交易”时 , 他直言王健林之所以第一个找到自己 , 把机会给了融创 , 就是由于自己在小圈子里有信用和口碑 , 别人才会找过来 。 而正是自2017年后的三年内 , 融创又在业内掀起一轮并购大潮 , 不仅规模爬升至业内前几位 , “孙宏斌轮”的戏称也人尽皆知 。
好光景在去年下半年戛然而止 。 房地产销售回款不畅、融资渠道受限 , 再加上刚性债务偿付压力 , 虽然暂未直接爆雷 , 但融创的资金链同样受到巨大压力 。 一周之前 , 融创不得不放出公告称 , 尽管过去几个月密集处置资产回款并配股融资 , 孙宏斌也向公司提供无息借款 , 但公司流动性仍然出现困难 , 为应对3月及4月到期的公开市场债务而推出的方案均难以执行 。 这一状况 , 已造成两只于4月1日、4月2日到期的债券回售和利息兑付出现危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