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餐|居家生活期间,6~12岁儿童吃零食有什么讲究?( 二 )


新鲜水果、奶类和坚果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全国营养调查结果显示 , 我国居民水果、奶类和坚果的摄入量都显著低于推荐量 。 膳食指南推荐2岁以上健康人群每日摄入水果200~350克 , 奶类300克 , 坚果约10克 。
新鲜水果含有较多水分 , 口感多样、美味 , 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物 。 另外 , 水果中果酸、枸橼酸、苹果酸、酒石酸等有机酸含量丰富 , 能刺激人体消化腺分泌 , 增进食欲 , 有利于食物的消化 , 同时有机酸对维生素C的稳定性有保护作用 。
奶类食物富含钙、优质蛋白、B族维生素 , 作为正餐的有益补充 , 是学龄儿童零食的最优选择 。 将新鲜水果和奶类作为零食进行课间加餐 , 既能产生一定的饱腹感 , 又能满足学龄儿童对食物营养的全面需求 。
坚果富含脂肪、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E和B族维生素 , 其中脂肪多由不饱和脂肪酸构成 , 是人体必需脂肪酸的良好来源 。
注意
果汁不能代替水果;含乳饮料不等同于液体奶;对于喝奶后出现腹痛、腹泻、肠鸣等乳糖不耐受症状的儿童 , 可首选酸奶或低乳糖奶制品 , 亦可少量多次食用 , 并与其他谷类食物同食 , 不要空腹饮奶 。
正餐|居家生活期间,6~12岁儿童吃零食有什么讲究?
文章图片

3
少吃高盐、高糖、高脂肪零食
儿童时期形成的食物口味偏好 , 可以保持到成年期 , 一旦形成不良饮食偏好 , 将来很难纠正 。 目前 , 在高盐、高糖、高脂肪的食物环境和家庭饮食习惯影响下 , 学龄儿童极易形成重口味的饮食喜好 。 儿童长期选择高盐、高糖和高脂肪食物可增加发生肥胖、血脂异常、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症等的风险 。 高糖零食还是引发龋齿的危险因素 。
许多作为零食的休闲食品都含有较多的盐和(或)脂肪 。 由于口感、滋味俱佳 , 深得孩子喜爱 , 如果家长不加以引导和限制 , 孩子会不知不觉摄入过量的盐和(或)脂肪 。
糖果和糕点也是学龄儿童喜爱的食物 , 这些食物含有较多的糖 , 其他营养成分较少 , 经常食用容易增加对甜味的喜好 , 增加肥胖的危险性 。
学龄儿童养成清淡口味的饮食习惯 , 对其成年后的健康至关重要 。 一方面 , 家长和老师要教育学龄儿童 , 在购买零食时学会参考食品包装上营养标签信息 , 尽量选择低盐、低脂和低糖零食 。 另一方面 , 应该培养学龄儿童少吃或不吃高盐、高糖、高脂肪零食的习惯 。
根据《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规定》

  • 含钠≤120毫克/100克(固体)或100毫升(液体)为 低钠食品。
  • 含糖≤5克/100克(固体)或100毫升(液体)为 低糖食品。
  • 含脂肪≤3克/100克(固体)或≤1.5克/100毫升(液体)为 低脂食品。
4
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水是人体细胞和体液的重要组成部分 , 参与人体新陈代谢的全过程 , 对调节体温、维持血容量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 对于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学龄儿童 , 足量饮水尤为重要 。 然而 , 越来越多的调查显示 , 学龄儿童对含糖饮料的摄入正呈快速增长趋势 , 许多学生已经不再喝没有滋味的白开水 , 只喝含糖饮料 。 过多饮用含糖饮料容易引起儿童偏食挑食、能量摄入过多 , 增加龋齿、肥胖、高血压、脂肪肝和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
含糖饮料指在饮料制作过程中人为添加糖的饮料 , 包括碳酸饮料、果蔬汁饮料、运动饮料、茶饮料、含乳饮料、植物蛋白饮料和咖啡饮料等 , 多数饮料含糖量在8%~11%之间 , 是学龄儿童摄入添加糖的主要来源 。 家长要鼓励学龄儿童多喝白开水 , 不喝含糖饮料 , 不将含糖饮料作为奖励的手段 。 如需喝饮料 , 尽量选择低糖或无糖饮料 , 并选择小包装以控制摄入量 。 家长还要以身作则 , 帮助学龄儿童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