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房企各种融资都越来越难,根本原因分析

2021年对地产行业来说是风雨飘摇的一年。大大小小房企暴雷不断,为大家所知的还是少数,还有更多不为人知的暴雷情况。据中房网统计,今年递交破产文书的房地产企业累计约有300家,粗略测算,平均每个月约有30家房企宣布破产,平均每天约1家房企破产。
究其背后原因,多是资金遇到了问题,一方面,行业下行销售端回款不力;一方面融资遇到巨大困难,现金流为负,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回顾地产的融资模式及政策演变、顺应调控,能够帮助房企应对严峻的挑战,尤其那些依靠高负债、高杠杆成长的房企,渡过难关。
地产融资模式与政策
房企的资金来源主要为销售回款,即客户的按揭贷款、定金及预收款。其他资金来源还包括自有资金、贷款和商票。其中,对供应商的商票及应付款,属于房企对供应商的无息负债,也是一种变相融资。随着房价抬升和外部融资渠道收紧,销售回款占比提升,从2014年的35%左右增加到2020年的50%。
融资成本方面,头部房企有息负债成本6%左右,规模大、国企背景的房企成本更低,可做到4%左右。银行贷款融资成本通常较信用债和其他融资渠道更低,其他融资渠道包括委托贷款、信托等非标融资方式。以x房企为例,其银行贷款融资成本平均值7.5%,小于债券的平均8.5%和其他融资渠道的11%。
融资政策方面,供地两集中、房企“三道红线”及银行 “两道红线”形成了房地产融资长效调控机制。银行端受到的主要限制包括:①严控银行资金通过各种渠道变相为房地产前端拿地提供融资;②禁止违规向“四证不全”和开发资质不够的房企提供融资;③房地产贷款集中度限制,按银行类别对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进行控制。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们按照项目的开发进度,将房地产融资模式分为前、中、后3个阶段:
? 前端融资
即拿地前融,近年来,地价飙升,土地成本占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比例已大多超50%。而且,城市能级越高,土地成本占比也越高。2019年以前房地产公司可通过房地产信托进行前端拿地融资,融资比例一般不高于土地价款的70%。比如A房企将已获取的x项目抵押,获取资金4亿元,将此融资得到的4亿元又去竞拍y土地。获取y土地后,继续抵押融资得来的钱再获取z土地,循环往复。
然而转折点来自2019年银保监会发布的23号文,限制银行等机构提供前融资金,房企购地资金需为自有资金。
1)前融贷款,随着23号文的发布,银行、信托为房企提供土地出让金融资已被限制;
2)代销地产私募基金产品,地产私募基金通过股权方式向项目提供前融资金,银行是地产私募基金重要的代销渠道之一
? 中端融资
即施工阶段,房地产项目可以通过银行开发贷、供应链融资等方式进行融资。2020年底,随着银行进行房贷集中度管理后,开发贷向一些国央企及优质企业倾斜;供应链融资包括商票、应付账款,为房企对供应商的无息债务,相当于供应商提供的变相融资。
1)开发贷,通俗理解,开发贷就是银行放给房地产开发商的中长期项目贷款,仅可用来项目的建设。成本相对于其他金融机构的要低些,也因此要求很高:①前提条件:满足“432”标准,即四证齐全,30%自有资金,二级开发资质。②授信对象:房企准入名单主要是挑选资质较好的房企,会参考中指院或克而瑞排名,底层项目关注区位地段,并据此设定贷款利率。③授信额度:银行开发贷的授信金额一般不超过项目总投的70%。④增信措施:要求办理项目在建工程抵押。⑤贷款期限:地产开发业务授信期限一般是3-5年,根据施工建设进度发放贷款,销售进度设定还款计划。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