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高度抽象的哲学范畴 , 当然也可以应用于具体事物 。但是这种范畴无论应用到什么地方 , 都只代表一种严格固定的内容极为空疏的抽象共性 , 而不涉及具体事物的特殊本质 。它寓于特殊 , 但自身中绝不含容特殊 , 所以不能说明实际事物的任何具体特性和具体规律 。这就是说 , 任何具体事物的特殊本质只能通过自己来说明自己 , 而丝毫不能借助哲学 。这是抽象思维带来的必然结果 , 也是西方哲学与具体科学各自独立、分离的实际表现 。
由上可见 , 自古以来中医学与中国哲学之间特殊紧密的关系并不是缺点 , 而是自然整体医学的特点 。这就像汉字 。汉字之所以没有演变成拼音文字 , 并不意谓汉字落后 , 而是中国的意象思维使然 。汉字为适应和表达意象思维 , 因而至今保留着形象特征 。确切地说 , 汉字经过演变 , 早已不是原始的象形文字 , 而是具有高度整体性的象意文字 。而成形后的中医学与中国哲学 , 也根本不是什么西方类型的“自然哲学”;二者之间的特殊关系 , 也不可用西医学与西方哲学的关系来做机械比照 。
长远未来的中医学肯定会有大的发展、突破和变革 , 阴阳五行等也有可能被新的理论代替 , 但是中医学与未来的自然整体哲学保持特殊紧密的相互渗透关系 , 这一点不会改变 。如果改变了 , 中医学就不再是自然整体医学 。
用西方哲学框套中医哲学不可取
中医哲学的实质是中国传统哲学 , 用西方哲学框套中医哲学也就是用西方哲学框套中国传统哲学 。此种做法已经延续了一百多年 , 20世纪50~70年代达到高峰 。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应当提倡 , 但在认识上要以中西文化平等为前提 , 这样才有可能弄清楚究竟哪些是真正的同点 , 哪些则是各自的特点 , 并给出正确评价 。否则 , 就很容易以一种哲学为标准 , 而让另一种哲学来屈从 , 甚至根本不承认另一种哲学是哲学 。
以西方哲学框套中医哲学突出表现为两点:一是断定中医的元气论和五行学说 , 属于唯物论;二是认为中医依仗的阴阳理论 , 等同于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 。这两种说法似是而非 , 给中医学的发展带来了很深的负面影响 。
?元气论和五行学说不属于唯物论
视元气论和五行学说为唯物论 , 这种观点来自哲学界 。先说气 。其实 , 中国的气概念与西方的物质概念存在着本质性的差别 。这是问题的关键 。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 , 首先要对“气”概念做必要的澄清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 , “气”有很多用法 , 但作为存在最终是两种 , 一是有形之气 , 一是无形之气 。有形之气即今天我们所说的气态物质 , 如云气、水气、风气等 。无形之气则完全是另一种性质的实在 , 它们“细无内 , 大无外” , 只能由人的“心”与之相通 , 故曰:“不可止以力 , 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声 , 而可迎以意 。”(《管子·内业》)作为宇宙本原之气 , 应当是指后者 。中医学所说的生命之源 , 实际也是指无形之气 。
西方唯物论主张的实体 , 即物质 , 其实都在有形的范围之内 。大约19世纪以前的唯物论哲学 , 总是把物质同某种特定的物质形体捆绑在一起 。后来人们认识到 , 任何物质形体 , 即使原子结构也不是绝对的、最后的 , 物质形体是可变化的、多样的 。于是在苏联和中国大陆 , 20世纪的唯物论不再把物质概念固化为某种物质结构 , 而做了更高的抽象 , 将物质定义为仅仅是“客观实在” , 其基本品性是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 , 能够被人的感觉所反映 。这样的物质概念尽管不受物质结构形态的束缚 , 但用可以被感知的“客观实在”定义“物质” , 势必造成混乱 。因为一切有迹可察的事件 , 各种确实存在或存在过的具体事物 , 所有已用形象或文字表达出来的精神产品以及一切现象、关系、过程 , 等等 , 都可以包括在这个定义之中 , 而实际不能纳入哲学“物质”概念 。哲学物质概念一定与物理学的物质概念紧密相联系 , 而不能用极端泛化、可以包罗万象的“客观实在”来表达 。
推荐阅读
- 鼻子长痘是什么原因
- 治未病是谁提出的理论
- 顺时养生:小寒养生进补因人施膳
- 中医健康养生
- 中医养生餐厅
- 怎样能快速记住驾照理论考试试题
- 夏至中医养生
- 中医养生加盟连锁
- 喝茶,多听听身体的声音
- 中医养生菜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