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中国的贵族 , 人们最容易想到门阀士族和与之相关的魏晋风度 , 也易于由此发生一种好感与肯定 。简单的臧否是我们传统的一部分 , 实乃史学大忌 。所谓五胡乱华的异族统治之所以发生 , 与门阀政治的速朽有莫大关联 。曹操虽然出身寒门 , 本姓夏侯 , 但曹氏也好、司马氏也好 , 都是由东汉末年高门转升皇位的 。西晋虽然武力灭蜀降吴 , 但摊上一个白痴晋惠帝 , 问遭遇饥荒的民众“何不食肉糜?”所以仅仅安稳了十几年就“八王之乱”不作不死地自爆了 。
南渡的士族与江南的豪门联合安定了南方的半壁江山 , 东晋是唯一的称得上门阀政治的朝代 , 当它被起自卑微 , 靠武力与寒士的刘宋取而代之后 , 贵族继续存在 , 但更多是社会身份上;他们留在历史上的痕迹 , 更多是文化方面的 。
贵族在发迹地是有着自己领地的政治、经济、军事实体 , 在隋唐经历了一个渐渐衰落的过程 。从黄巢起事到五代十国 , 在频仍战乱中 , 门阀士族彻底消亡 。宋朝以后的中国是一个平民社会 , 不再有世袭贵族 。通过科举制批量生产的文官集团辅佐并依附于皇权 , 科举制和与之相关的教育促进了理学思想统治的确立 , 文官治军防止了武力割据的再现;虽然异族的入侵和改朝换代两度发生 , 但是直到清朝末年为止 , 这一结构基本的格局没有变化 。
三
在“后贵族时代”的过去一千年里 , 书香门第、乡绅阶级是社会的主要支撑者、文化的主要传承者与普及者 。他们不是血缘继承 , 有更多流动性 , 在一定程度上阶级的森严壁垒不复存在 。在公元11世纪 , 这样的转变听上去非常合理 , 而且提供长期稳定的可能性 。相当多的宋史学家都会赞美当时的繁荣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 是中国史的巅峰年代 。我刚到日本留学时遇到的东洋史教授 , 是一位宋史专家 , 他的谬论之一 , 就是中国在北宋时就已经转型为庶民社会 , 为什么在现在反而强调阶级斗争呢?
我倒觉得 , 虽然没有了世袭贵族 , 以宋朝为拐点 , 君臣尊卑在现实中、在理论上开始了一个逐渐强化的过程 。与之相伴随的是文化的世俗化、伦理化与一统化 , 贵族时代的浪漫情怀、个性化日渐式微 , 所以再也出不了嵇康、阮籍这样的人物了 。
在没有贵族的地方谈论贵族精神 , 是一件很滑稽的事 。另一方面 , 词语在谬误中定型是时有发生的、使用与理解上的歧异也可能折射出当时的现实与氛围 。贵族原本是基于血统的等级身分 , 与价值判断无关 , 贵族精神却令人联想高贵、正直、风骨、气节等种种稀缺的品质 。这些品质其实与是否贵族毫无关系 , 贵族只是由于天生环境的优越 , 可以有更好的教养与气质 , 在历史上有更多文化方面的机会 。更值得指出的是 , 他们可以出于自然、毫不做秀地活得相对个性化、任性一些 , 留下“雪夜访戴”一类的佳话 。
令人向往的历史人物 , 大约不是那种道德楷模 , 而是性格鲜明、特立独行之士 。然而魏晋之后 , 对个体的重视从未成为主流、对个性的张扬多被视为异端 。个人主义实在是纯粹的舶来货 , 陌生到许多把它挂在嘴边的人都搞不清楚 。个体观念在中国的阙如 , 不是近百年 , 而是上千年 。我对所谓观念更新 , 是很悲观的 。自居精英的知识分子往往以此为己任 , 然而这种思路 , 和主张道德重建的卫道士如出一辙 , 都是以为把自己的一套东西灌输给民众就大功告成了 。
推荐阅读
- ob是什么意思第五人格 女性的ob是什么东西
- 买房贷款担保人承担的责任
- 汉语的特点
- 新官上任三把火是什么故事呢
- 鲁迅名言集锦,启示人性的真相
- 如何评价后弦的死后任务这本书
- 老师的评语
- 一级科员晋升四级主任科员的条件
- 一年级班主任寄语:让孩子的未来更美好
- 乔任梁死因太蹊跷了 乔任梁断臂倒吊照片是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