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业|房企越“大”死的越快

地产业|房企越“大”死的越快

文章图片

地产业|房企越“大”死的越快

文章图片

地产业|房企越“大”死的越快

文章图片



大家好 , 我是地产猎头一品 。
近期流动性危机的房企比较多 , 加上前几天四大金融结构联合发声支援地产 。 几大股市持续飘红 , 几大投行巨头连续作业 , 地产行业迎来了终极拐点 。
最近小编在跟主流房企高管聊起这些年房企的战略 , 对做大规模谈的最多 。 房企老板对规模的渴望可能比任何企业行业都要大 , 做大就是房企老板的终极目标 。
地产老板想做大 , 各大城市总 , 投资总就要拼命拿地 , 融资总就去拼命的“借钱” , 营销总们就拼命的“做业绩” , 各种榜单拼命的上榜 , 一些似乎都看起来很美好 。

房企为撒迷恋规模
十年前的地产行业 , 正是规模时代的起跑点 。 多数资本都投向房地产 , 国内的城镇化建设工作大力开展 , 所以从本身是时代政策的导向 。
这个时候的地产投资 , 基本上属于老板战略 。 市场化的投资行为比较少 , 很多做实业的老板 , 制造业的老板纷纷开始逐鹿地产行业 。
最初走向规模化的地产公司其实也就是华南起步为主 , 香港最新引进内地楼花概念 , 香港模式也逐渐开始走向内地商品房市场 。
从这个时候开始规模 , 是房企老板的最终目标 。 俗话说的好 , 没有规模就没有话语权 , 没有话语权你也没有资本底气 , 没有资本愿意借钱给你 , 你也肯定做不大 。
在行业“马太效应”加剧的背景下 , 不少房企都十分重视规模化发展 。 即使是龙头企业也不敢懈怠 , 仍在冲击规模的道路上步步为营 。 为什么要保住规模?规模为何仍是房企抵御周期震荡的“撒手锏”?
规模能给房企带来什么
“经济下行压力大 , 有很多并购机会 。 谁能借更多的钱、更便宜的钱、更长的钱 , 可以穿越周期的钱 , 就有很大的优势 。
这个时候快鱼吃慢鱼是其中最大的核心战略 , 周转更快 , 借钱更多 , 更少的时间实现最大的回款 。

规模占优的房企在拿地、并购等方面均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 。 中指院数据显示 , 2017年拿地金额上千亿元的共有碧桂园、万科、保利、恒大、中海等五家房企 , 占TOP50房企的33.2% 。 前10家房企总拿地金额占TOP50房企的48.5% 。
“没有‘小而美’ , 太小就没了!”市场上几乎好像并没有很多老板想做小的那个 , 所以这个时候的房企 , 规模起来了 , 胆子就更多大了 , 有足够的底气做其他投资了 。
多元化布局是这个时候房企典型标准 , 万科首先发声 , 住宅开发商转型城市配套服务商 , “恒大造车” , “万达出海” , 各方房企不做多元化投资似乎找不到存在感 。
各家房企的数据也随着规模的增长每天刷爆朋友圈 , 不是年均增长30%就是三年破千亿 。 很多房企只有百亿的底牌 , 但是不妨碍这些老板喊出千亿目标 。
各家房企年报都是欣欣向荣 , 殊不知这种假象还能保持多久 。 房企的规模的终极宝典之一:合作开发 , 有了合作开发 , 统一并表 , 这规模就舒爽了 , 所以就有了所谓的超级黑马之说 。
房企有了规模 , 老板内心美滋滋 , 营销总有奖金 。 殊不知 , 老板要的大 , 其实都是做出来的大 , 虚荣+虚伪的大 。 各种营销数据作假 , 各种并表作假 , 各种包销 , 假首付 , 假配套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