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类|不二研究:“辣条一哥”冲刺IPO,卫龙三年净赚近20亿,小辣条赚大钱
“辣条第一股”来了!
当你吃辣条的时候 , 你在吃什么?
味道?口感?还是童年的记忆?
今年5月 , 卫龙美味全球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卫龙”)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 , 正式向“辣条第一股”发起冲击 。
4月1日 , 卫龙完成5.49亿美元Pre-IPO轮融资,包括中信产业基金、高瓴资本、腾讯、云锋基金、红杉资本等多家机构入场 。 本轮融资每股折合4.48美元 , 按卫龙总股本20.93亿股计算 , 融资完成后卫龙估值约为94亿美元 , 折合人民币超600亿元 。
若卫龙以超600亿元估值上市 , 则已超过A股3家“零食第一股”的市值总和 。
截至10月15日收盘 , 零食上市公司良品铺子(603719.SH)、洽洽食品(002557.SZ)和三只松鼠(300783.SZ)的市值分别为149.7亿、230.7亿和145.2亿元 。 卫龙能否撑起这样高的估值呢?
「不二研究」在招股书发现:2018~2020年 , 卫龙的净利率高达17.3% 、19.4%和19.9% , 三年盈利近20亿元 。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 , 2020年中国休闲食品行业的净利润率约为10% , 卫龙以19.9%的净利率高出近一倍 , “五毛”辣条的赚钱能力可见一斑 。
零食新消费风口下 , 高利润的辣条品类也吸引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品牌入局 , 卫龙的辣条腹地遭遇围攻 , 其传统“五毛”辣条高端化已势在必行 。
与此同时 , 卫龙新品类成长缓慢、营收贡献有限 , 预想中的“第二增长曲线”尚未长成 。
IPO只是一个新开始 , 辣条之外 , 卫龙在零食竞争的下半场才刚刚开始 。
9成靠线下的辣条一哥
辣条诞生于意外 , 而卫龙开创了辣条行业 。
1998年 , 洪水造成湖南平江传统小吃酱干的原材料短缺 , 当地采用面粉替代生产 , 意外受到欢迎 。 1999年 , 来自湖南平江的刘卫平与兄弟刘福平一起 , 北上漯河开起了辣条小作坊 。 2001年 , 刘卫平成立平平食品厂;2003年 , 卫龙品牌正式诞生 , 并成功占领了孩子们的小卖部 。
从廉价小吃走到IPO , 卫龙花了十余年 。 为了摆脱负面评价 , 2004年卫龙就从欧洲采购自动生产线 , 并不断从生产、宣发各角度“洗白” , 终于使得辣条成为干净卫生的零食品类 。
招股书中 , 卫龙表示:“我们开创了辣条行业”、“我们的产品陪伴了中国千禧一代人的成长” 。
作为辣条一哥 , 对比零食上市公司 , 卫龙的营收规模并不算大;招股书显示 , 2018~2020年 , 卫龙的营收分别为27.52亿元、33.85亿元、41.2亿元 , 营收年复合增长率为22.4% 。
文章图片
在2020年 , 三只松鼠、洽洽、良品铺子营收分别为97.94亿、52.89亿和78.94亿元 。
「不二研究」发现 , 卫龙的净利润和净利润率都很高:2018~2020年 , 其净利润分别为4.76亿元、6.58亿元、8.19亿元 , 净利率分别为17.3% 、19.4%和19.9% 。
对比“零食第一股”的年报数据 , 2020年 , 三只松鼠、洽洽、良品铺子净利润分别为3.01亿元、7.90亿和3.44亿元 , 净利率为3.07%、15.22%、4.36% , 远低于卫龙 。
而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 , 2020年中国休闲食品行业的净利润率约为10% 。
卫龙的盈利能力说明卖辣条确实“能赚钱” , 高估值或与其高毛利率有关 。
从毛利来看 , 招股书显示卫龙2018~2020年分别实现毛利9.55亿、12.54亿、15.66亿元 , 毛利率34.7%、37.1%、38% , 报告期内逐年上升 。
卫龙的包装成本也较低 。 包装材料成本于2018~2020年分别为4.43亿、4.97亿和5.58亿元 , 分别约占同期总收益的16.1%、14.7%及13.5% 。
与三只松鼠等品牌不同 , 卫龙十分依赖线下渠道 。 招股书披露 , 卫龙9成收入来自线下渠道 , 其中又以线下经销商渠道为主 。
推荐阅读
- 社交能力|长达76年的研究发现:笨的孩子都有4个共同点,不会是人生赢家
- 品类|桃花姬刷屏分众,传统品牌如何做到“更新鲜”?
- cochr加拿大研究要学新加坡对炒房征30%的税
- 显示|研究显示:有些蔬菜越吃越胖,而有些主食越吃越瘦,你知道几个
- 保障性租赁|中指研究院:上海出台保障性租赁住房租赁管理办法 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
- 品类|趋势预测:2022年美容个护6大流行品类抢先知
- 红星云|卓越影响力品牌|红星云数字化研究院M·Lab再获权威大奖
- 品类|重磅 | 每日食品年度商业热点发布 ,2022年赛道新物种机会都在这里了!
- 品类|2021哪个行业内卷最严重?食品行业当之无愧!
- 绥化|2022年房价如何?中指研究院给出答案,给普通人8个购房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