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行业|调控“动真格”,土地拍卖市场如何影响房地产行业走向?

集中拿地本质上是烧钱的游戏,这决定了土地拍卖市场必然是头部房企的角力场。“两集中”供地新规实施下,央企背景的开发商及部分民营龙头地产商资金实力雄厚,明显获得更多土地,行业资源优势将进一步集聚。
房地产行业|调控“动真格”,土地拍卖市场如何影响房地产行业走向?

继2020年试点实施“三道红线”之后,国家2021年又推出了土地“两集中”新规,房地产市场调控再度升级。
早在2月26日,自然资源部宣布,国内22个重点城市要对住宅用地实行“两集中”——即集中公示、集中招拍挂出让,每年发布住宅用地公告不能超过3次,涉及城市包括北上广深4个一线城市及南京、苏州、杭州、厦门、福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青岛、济南、合肥、长沙、沈阳、宁波、长春、天津、无锡18个二线城市。
时至今日,年内的两轮“两集中”土拍将落下帷幕。那么,土地拍卖市场呈现哪些变化?这将如何影响房地产行业的走向呢?
土拍市场逐步回归理性
土地“两集中”新规的推出,在房地产圈备受瞩目。对房地产企业而言,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不参与“两集中”土拍或意味着将面临无米下锅的窘境。
2021年4月,“两集中”土拍开始启动,现场竞争颇为激烈。据贝壳研究院统计,22城首轮集中供地,平均土地溢价率达到14.7%。分城市来看,热点城市依旧火爆,比如,重庆平均溢价率高达43%,还有22宗地溢价率超过50%;深圳和厦门的溢价率分别高达31%、29%。
另一项来自克而瑞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首轮集中供地的20城土地成交总金额达到8842亿元,其中北京、杭州两城市土地出让金突破1000亿元;以总起始价计算,22城首轮集中供地土地出让金至少为1.03万亿元。
完成首轮“土拍”的城市普遍出现土地价格上行,楼市呈现热度继续蹿升的态势。
有鉴于此,很多城市迅速在第二轮“土拍”中打补丁,变更拍卖细则以平稳地价预期。比如,多数城市的溢价上限被下调至15%,取消“竞配建”或“竞自持”,竞价达到上限之后又转为摇号等方式;无锡、福州等10个城市采取“摇号”出让;上海和苏州采取“一次报价”;北京、青岛等6个城市采取“竞报高品质方案”,等等。
细则的大幅调整叠加首轮供地溢价过高带来部分房企现金流紧张,第二轮“土拍”频频传出土地流拍的消息。2021年8月6日,深圳首先宣布中止原定于8月9日进行的第二轮集中供地。
除部分一线城市外,多数城市的第二轮“土拍”遇冷,以至于有不少地块剩余。极端者如郑州,由于期间遭遇“暴雨”,第二轮“土拍”迟迟未开展,目前全年供地的剩余地块较多。截至2021年8月的数据显示,房地产企业在第二轮“土拍”中拿地的平均溢价率仅为8.1%,创下2020年以来新低。
回过头看,前两轮“土拍”呈现“冰火两重天”景象。新的集中供地出让模式,打乱了不少房地产企业的拿地计划,提高了其对地块的把握和资金的安排难度,部分房企颇有措手不及之感。这映射出政策转型时期房产商的复杂心理。
为应对“两集中”供地新规,房地产企业不仅要重点对城市发展潜力、市场周期进行更精确研判,最大化利润空间和竞价力;同时,合作开发、收并购、旧改转化等都将成为增加土地储备的重要模式。
而从地方政府的角度看,控制土地溢价率的同时,拍卖价格也要能够覆盖自身的拿地支出,毕竟收储土地成本高昂。如何才能实现房价不涨、地价不亏,新的土地拍卖方式必然在各方反复博弈中形成。经过两轮的拍卖实践,新的土地市场规则有望进一步成熟完善,土地市场逐步向理性回归。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