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商|商业地产“最后一公里”:社区商业中心的发展机遇( 四 )


发展社区型商业中心,需要在人口相对密集的居民居住区,应保证1.5km 主要服务范围内的人口密度,至开业时,1.5km 范围内人口应达到10 万人以上。当然,对于诸多城区需进行改造的小体量项目来说,这项条件不难达成, 这也是此类改造项目的先天优势。
社区型商业中心是社区商圈的核心,应秉持“社区社交生活中心”的定位,做精做深体验、社交、文化、科技元素。承担起服务客户、服务社区、服务社会的使命,满足人们便捷生活、发展成长、社交体验的需求,着力于构建社交场景、亲子场景和运动场景,以服务式商业构建智慧商圈,形成实体商业护城河。
当然,具体项目发展和运营的举措,必须结合项目本身条件,一事一议,充分结合本地特色,大胆创新,以做精品的态度, 做出“小而精”、“小而美”的作品。
开发商|商业地产“最后一公里”:社区商业中心的发展机遇

我国现阶段社区商业中心存在的潜力
当前,社区商业地产日益火爆,但在繁荣的背后许多社区商业项目也隐藏着诸多问题,需要我们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以利于社区商业的可持续发展。
1、开发商与相关规定存在利益匹配。
政府鼓励住宅社区配置一定量的商业配套,其出发点是为居民提供高品质的服务,以切实解决居民生活中的后顾之忧,而决非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但是,在实践中却有一个在全国范围内都没有解决的问题就是,开发商作为一个企业,不管社区商业怎么做其最终目的都是盈利,这是无可厚非的,但这与政府的意图却存在着明显的不一致。而国外社区商业的开发一般都加入了政府的统一规划,政府一方面是强有力的控制引导者,另一方面又与开发商结成具有共同利益的合作伙伴关系。这一点很值得我国学习,思考如何让开发商在政府的指引下进行社区商业的开发,以实现商业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2、规模结构优化。
当前,社区商业的火爆引起不少实力不足,能力有限的房地产开发商盲目跟风,使得一些新兴的社区商业与住宅区严重失调,不管是选址、建筑设计、规划设计还是项目定位、业态规划、面积配比等都显得不合理。不少社区商业的体量与住宅区的规模严重失衡,造成大量空置。另一方面,业态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相当突出。目前,一般住宅区内的综合超市基本能满足消费需求,但菜市场、特色专业店、便民生活服务网点有些不足,而小型建材、美发店较多。直接原因是房地产开发商目光短浅,缺乏对社区商业未来长期经营的负责心态,只图尽快销售回笼资金,而没有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对业态进行统一规划。建议有关政府部门对社区商业的开发设定一定的准入门槛,如对开发企业的资质、开发项目的规模、开发配套设计等做出相应规定。这样既可保障社区商业项目的开发商具备一定的实力和综合素质,也可让社区商业规模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在设计审批阶段就得到科学合理的引导。
开发商|商业地产“最后一公里”:社区商业中心的发展机遇

3、经营方式改进。
部分住宅社区中,中小规模社区商业的经营仍然带有集镇传统商业的痕迹,在商品质量、服务质量、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等方面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主流社区居民的高品质消费需求。传统的店铺各自为政,经营成本高,恶性竞争不断,缺乏合作共赢意识,不仅使自身陷入经营困境,也不能给居民带来优质的服务。社区商业作为商业系统的一部分,经营方式也必须不断更新进步。目前广泛应用于城市核心区购物中心的“统一管理,分散经营”的先进模式,将被逐渐引入到社区商业中,以增强项目的赢利能力,保障后期的长久持续发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