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爆雷房企多处割肉退地,房地产逻辑生变,“活着最重要”( 二 )


去年22个热点城市的首批集中供地中被房企们奋力抢夺的地块 , 有相当一部分在市场上二次流转 。
本着“三稳”(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初衷 , 2021年土地市场开始了试点新规则——集中供地 。 但首轮集中供地非常火热 , 在一些热度较高的城市 , 比如重庆、厦门等 , 楼板价涨幅都超过了40% 。
旭辉控股CEO林峰在一次公开论坛中称:“从土拍结果来看 , 地价达到了这两年的高点 , 甚至有些刷了历史新高 。 ”
首轮集中供地的教训 , 让多个城市的第二轮集中供地紧急延期 , 临时修改土拍规则 , 控起拍价、降溢价率 。
就在这期间 , 第一轮集中供地中“激情”拿地的许多房企 , 后悔了 。
去年7月 , 杭州房企宋都股份打响了退地的第一枪 。 作为杭州“老十八家”知名房地产开发企业之一 , 宋都股份还是销售额100多亿元的小规模房企 , 退地意味着要扣掉高达5000万元的保证金 , 对于宋都来讲 , 这并不是一笔小钱 。
随后官方解释了原因 , “公司经营管理层审慎考虑市场风险因素 , 基于公司稳健发展做出的谨慎决策” 。 但彼时有媒体报道 , 宋都股份原谈好的合作方临时退出了 。
虽然彼时滨江集团董事长戚金兴对首批集中供地净利润1%-2%的悲观预测 , 仍迟迟没有从媒体的报道中退去 , 但大概很少有人料到 , 宋都股份的退地之举 , 会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在众多房企中复制 , 其中不乏规模房企 。
退地意味着要缴纳大额的违约金 , 是一笔不菲的损失 , 但对于深陷资金困境的房企来讲 , 及早割肉或许是最明智的选择 。
“找人合作、转给别人都是划算的 , 现在糟糕的是市场开始变差 , 接(盘)的人都很难找了 。 ”上述已爆雷房企的原投资部门中层说 。
退地成潮的根源?
房企退地 , 在房地产发展的高速时期也曾出现过 。
2010年 , 服饰起家的上市公司雅戈尔获得杭州两宗土地 , 楼面价均在 1.8 万元/平方米 , 创下当时板块楼面价新高 。 但后因政策严厉调控 , 企业面临开工难和盈利薄双重压力 , 只得将土地退还给政府以降低损失 。
但在此前 , 类似的退地情况只是偶尔出现 。
亿翰智库在一份报告中分析 , 这拨退地出现的原因还是因为利润变薄 。 “从数据上看 , 各城市成交的土地 , 总体盈利情况并不理想 , 地货比超70%、80%甚至超100%的地块也不时出现 , 若加上工程成本支出、利息支出、配建、自持、产业配套等要求 , 项目可能会陷入严重亏损状态 , 都是发展诉求驱使叠加资源稀缺的必然结果 。 对于拿到高价土地的企业而言 , 未来的考验不会缺席 。 ”
上述已爆雷房企的原投资部门中层并不认同这样的说法 。 “开发利润变薄并不是去年才出现的事情 。 早在2017、2018年 , 很多企业的地块算下来 , 退地都比继续开发要划算 , 但是很多开发商坚持不退 。 ”他说 , “因为企业大了 , 退地首先影响它在资本市场的形象 , 资本市场会质疑你这个投资怎么这么不谨慎 , 不理性 , 也会影响后续的融资 。 同时 , 也会影响和地方政府的关系 。 很多企业 , 就是打碎牙齿往肚子里咽也不会选择退地 。 ”

“以前基本能不退就不退 , 不赚钱也不退 。 ”一家TOP10房企的集团中层也如此表示 。
去年的一次公开场合 , 珠江投资集团总裁王晞曾坦言:“负利润的空转就像一场瘟疫在全行业快速蔓延 。 ”
毛利率下降早已是行业的共识 , 拿地热情的减退显然要滞后许多 。 这种滞后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为何真正的退地潮直到今年才出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