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中国休闲零食版图:30年4次大转折( 二 )


这些操作也让这个世代的零食品牌们走向了巅峰 。 大白兔奶糖的营业额达到了6亿人民币、洽洽瓜子销售额超过15亿、达利进入了100亿俱乐部 , 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然而 , 作为中国休闲零食市场的领头者 , 早期的成功和丰厚利润让他们过于迷信自己过往的经验 。 面对新的变革反应迟钝 , 等回过神来 , 才发现打败他们的原来是另一波对手 。
02
连锁时代
进入2000年 , 随着消费者需求升级 , 顾客需要更有品质更能享受生活的零食 , 而此时零食的销售以大卖场为主导 , 零食的供应专业化程度更低 。 一种新的零食销售模式应运而生 。
1999年 , 来伊份第一家店在上海开业 , 2001年来伊份品牌正式诞生 。 起初 , 来伊份主要经营炒货生意 , 随着生意的不断做大 , 来伊份的炒货品类不断增多 , 后来覆盖了肉制品、豆制品、果干果蔬、糖巧果冻、糕点、进口食品等零食全品类 。
这是第一个将各种零食集中在一家店以连锁方式专门销售零食的模式 , 改变了过去零食主要在大卖场零散销售的现状 , 堪称开行业先河 , 一经推出发展迅速 。 2003年 , 来伊份门店数量超过88家 , 2006年来伊份走出上海进入江苏 , 2010年行业内率先完成股份制改革 , 并引入了PE投资者 。
当然 , 一个大时代的开始 , 不能由一家企业站在舞台 。
2005年 , 杨红春从科龙电器离开后 , 用一年的时间拜访了100多家零食供应商 , 走遍了大街小巷 , 编写了三版商业计划书 。 彼时他认为 , 中国人的零食需要一个专业品牌 , 而零食销售也是时候从超市走到专业连锁店了 。 2006年8月 , 准备了60多款产品的良品铺子在了武汉广场对面开了第一家店 。
在那个坚果还没被作为零食盛行起来的年代 , 人们对此充满了好奇 , 良品铺子也借此从一家籍籍无名的小店变成了武汉人茶余饭后消费零食的地方 。 门店也扩张迅速 , 从2006年的6家店扩张到了2007年的28家、2008年的88家店 , 再到2012年的近千家店 。
同时 , 良品铺子的成绩获得了资本的关注 , 2010年12月 , 今日资本以5100万元入股 , 共计获得良品铺子近30%的股份 。
此时来看 , 晚于来伊份7年开业的良品铺子并没有输 , 反而在良品铺子时代后上演了逆袭直追的故事 。
除了良品铺子 , 彼时在来伊份诞生地的隔壁 , 另一家休闲零食品牌百草味第一家店在2003年的杭州下沙大学城开业 。 学着来伊份步伐开店的百草味早期发展也不错 , 但在2009年开出100家店后因为陷入扩张瓶颈 , 不得不止步连锁时代 。 虽然他的故事不止于此 , 但后期百草味的曲折与反复 , 让人唏嘘 。
总体而言 , 相对于零食大时代开幕的那十几年 , 连锁时代良品铺子、来伊份、百草味等改变了零食企业快消品的定位 。
在生产方面 , 他们并不直接生产产品 , 多由众多代工厂代工;在产品种类方面 , 他们追求多而全 , 尽可能满足消费者更多的零食需求;销售方面 , 他们抛弃了传统零食企业的经销商模式 , 依靠自建渠道来解决销售问题 , 且多以中小型的街边店铺为主 。
在这个阶段 , 休闲零食们的核心竞争力是对供应链和渠道的掌控能力 , 他们从快销品牌商变成了零售商 。
03
B2C电商时代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 , 互联网浪潮席卷而来 , 零食行业新的竞争形态雏形初现 。 第一个尝到甜头的是在连锁时代遭遇瓶颈的百草味 。
2010年底 , 百草味嗅到了互联网的潜能 , 创始人蔡红亮全面转型 , 关闭线下门店 , 专心线上 。 2012年 , 百草味经历了第一个双11单日突破500万 , 同年全年斩获1.2亿销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