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上课“10个不宜”,你做过吗?


教师上课“10个不宜”,你做过吗?




仅供参考 。


1. 开篇不宜淡如水


【教师上课“10个不宜”,你做过吗?】“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第X课 。”我常常听到教者把这句话作为开场白 。


初听时倒也觉得新鲜,“共同学习”嘛,老师跟学生处于平等地位,教育思想可嘉,可后来发现,不少人、不少课的开场白都是这样,便产生了疑问:日常吃饭菜尚且知道花样翻新,有利于增进食欲,上课开篇一成不变,岂不要倒学生的胃口!


有的教师很注意这一点 。我听一位老师教《“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者在板书课题时有意漏写引号 。


写后问:“老师这里写的与课本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打开课本,认真看后齐说:“少了引号 。”


老师问:“这里为什么要加引号”学生答:“这是引用一个人说的话 。”


老师进一步问:“你们看到这个题目,会想到哪些问题呢?”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这话是谁说的”“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啊”“为什么一定要把它放掉”“有没有放掉”……


在肯定了学生积极动脑、大胆质疑之后,老师紧接着说道:“很好!这些问题课文都作了回答,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 。”接着,学生都兴趣盎然地读起书来 。


古人云:“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面惊,不敢弃去 。”这里尽管谈的是写文章,但隔行不隔理 。


上课之初,设计一段好的导语,诱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为学生学好新课奠定良好的基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


开篇就平淡如水,要想上好一堂课谈何容易!




2. 指名不宜在问前


“XXX,请你回答一个问题 。”老师一指名,一位学生站了起来;随后,才见老师提出问题 。是提问在前好,还是指名在前好,颇有一番考究的必要 。


提问在前 。


老师将问题提出之后,每一个学生必然要认真思考,并且做好回答的准备 。老师此时的短暂期待,也就是常说的“空白”,正是学生思考之时 。


提问在前,有利于启发全班学生开动脑筋 。尽管最后答问的只是一个学生,但它却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确保全班学生处于积极思索的状态 。


指名在前,那效果就迥然不同了 。


试想:某同学已被老师指名站起,班上其他同学谁还会对下边提的问题积极动脑这样做,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一些学生的思维活动 。尽管教者主观上并不是这样想的,但客观效果如此,想回避也是回避不了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