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债|地产大佬还债简史( 二 )


2003年7月 , 顺驰中国的创始人孙宏斌在出席中城房网论坛发言 , 豪气云天的他公开放言:“顺驰今年销售额要达到40亿元 , 我们的中长期战略是要做全国第一 , 也就是要超过在座的各位 , 包括王总(万科集团创始人王石) 。 ”
台下坐着的老大哥王石马上红着脸驳斥道 , “睁眼说瞎话” 。 “顺驰要超过万科是可能的 , 但要在三五年内超过万科是不可能的;万科还在发展 , 按照顺驰现在的规模 , 三五年怎么超万科?”
但孙宏斌哪里听得下去 。 毕业于清华大学 , 投身联想的孙宏斌 ,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 , 就坐到了联想主任经理的位置 。 年轻的小孙 , 还信奉着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梦想 。 当时的万科已是上市12年的行业龙头 , 2002年结算收入已达44亿元 , 而顺驰只是天津一个小小的地方房企 , 2002年销售额才14亿元 。 孙宏斌公然发起对万科的挑战 , 引起众多同行的侧目和嘲讽 。

(图/视觉中国)
而那个时候的中国房地产市场 , 万象新生 , 孕育着无数个可能 。 1998年 , 房地产市场正式拉开房改大幕 , 商品房销售的大门打开 , 一个时代的财富通道被开启 。
开发商老板如过江之鲫 , 成为富豪榜上的常客 。 譬如 , 靠借高利贷300万元 , 抵押给银行贷款1000万元 , 在海南炒地皮发家的“万通六君子” 。 2002年后 , 房企们更是成为了资本市场的常客 , 天鸿宝业、天房发展、金地、金融街等一众房企纷纷借壳上市 。
顺驰是搭上这辆时代列车的典型代表 , 但却倒在了2004年的那轮调控之下 。 最后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 , 2004年4月到5月期间 ,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 , 银行收紧了对房地产行业的放贷 , 顺驰遭遇资金链危机 , 最终以12.8亿元卖给了路劲 。
顺驰的这次“生死劫” , 震惊了当时的地产界 。 事后 , 孙宏斌也不得不承认 , 之前做得不够稳健 , 高速度、高负债的发展模式是一种错误 。
顺驰虽然失败了 , 但一个脱胎于顺驰模式的融创中国 , 又很快在房地产市场脱颖而出 。 靠着一路买买买的决心 , 孙宏斌再次豪赌房地产市场回暖 , 在全国大范围拿地 。 老孙带着经验而归 , 走出了一条幸运的路 , 踩准了新的行业增长步伐 。 在顺驰卖身4年后 , 融创又很快在房地产行业站稳了脚跟 。
那轮危机中 , 同样没少闹心的还有绿城老板宋卫平 。 2008年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推出 , 也让绿城中国成了逃脱债务困境的幸存者 。 靠着四万亿元救市政策 , 绿城从债务泥潭中被拯救出来 。 次年 , 绿城逆势而动 , 抛出了400多亿元在全国大肆买地 , 频频成为“地王” 。 要知道 , 2008年末 , 绿城的现金额仅有17.18亿元 , 而公司总借贷却高达161.18亿元 , 一度逼近破产边缘 。
不过 , 这种侥幸也让宋卫平高估了自身对于调控的驾驭能力 。 后续的几轮调控中 , 绿城每次都没能幸免 , 不得不说 , 这跟当时老宋好赌的性格和他的思维方式有着莫大的关系 。 最终 , 绿城还是倒在了2015年的债务困境下 , 当年度债务增长了6%-10% 。 到2018年底 ,绿城总负债达到了2051亿元 , 同比净增加了超过450亿 。 在中交集团入股成为大股东后的第五年 , 绿城中国的创始人宋卫平在2019年7月正式卸任了绿城中国董事会联席主席之职 , 宣告着绿城中国一个时代的落幕 。
某种程度上看 , 这一时期的房地产企业的创始人们 , 遵循着“人有多大胆 , 地有多大产”的梦想 。 这一时期的调控 , 对于这些商界大佬

推荐阅读